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3日見報言論版文章:“貨幣戰爭”之說已經風靡全球,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擁有全世界最多外匯儲備的中國樹大招風,西方國家正竭力將挑起貨幣戰爭的帽子扣到中國頭上,美國某些政客更企圖將匯率與貿易戰掛鉤,從而將目前還只是形象說法的“貨幣戰爭”發展成為現實,其中最引人矚目者莫過于美國眾議院9月29日以348∶79高票通過的針對人民幣的《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這部法案將中國或別國匯率政策視為對該國出口商品的“不公平補貼”,主張授權美國商務部借此對美國從這些國家的進口征收額外的高關稅。
其實,對中國匯率政策的指責充斥了太多的不實事求是。美元是國際貨幣體系核心貨幣,這個地位又是美國要竭力維護的,美國又是中國數一數二的貿易伙伴,中國絕大多數對外貿易都用美元計價結算,……所有這些客觀事實決定了中國人民幣定價的貨幣籃子中美元占比最高,也就是美元的貨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民幣的匯率,山姆大叔為何不反省自己的問題?假如他們放棄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的話,他們抱怨的這些問題就會煙消云散,美國政客們是否愿意考慮這個招數呢?
即使不談公平與否,在現實利害方面,只要對世界經濟政治現實有較多了解,也不難發現《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對全世界和美國經濟蘊藏著的巨大風險。論其實質,《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堪稱美國1930年《斯穆特-霍利關稅法》與1934年《購銀法案》的混合,因為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全球最大出口國和名列前茅的進口大國,也是全球貿易大國中增長最快者,在錯綜復雜的全球生產鏈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國又是全世界外匯儲備最多國家和迅猛增長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信貸等資本輸出大國,正是這種分量賦予《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類似《斯穆特-霍利關稅法》的全球意義。假如中美這兩個全世界最大的經濟大國、貿易大國由于《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而陷入全面貿易戰和貨幣戰,世貿組織的全球貿易體系也就陷入顛覆性困境了。
僅就美國自身利益而言,由于“中國制造”已經深入美國生活各個方面,這部法案倘若真個付諸實施,美國消費品市場將陷入全面混亂,許多美國企業的全球供應鏈將被徹底打亂。而且,今日之中國不是民國時期那種只能聽任《購銀法案》宰割卻無力反擊的羔羊,而是已經與美國經濟形成了可以相互發動毀滅性打擊的“恐怖平衡”(美國前財長、現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勞倫斯·薩默斯語),更不用說美國還在越來越多的經濟、政治、軍事問題上需要尋求中國合作。正因為如此,美國眾議院通過《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次日,現任財長蓋特納便公開駁斥了美中即將爆發貿易與貨幣戰的說法:“我們不會爆發貿易戰,我們也不會爆發貨幣戰。我不知道這(爆發貿易戰和貨幣戰)意味著什么,但是確實人們都在這么說”;他表示相信美國政府能處理好與中國的關系,并且在此類問題上取得進展,還強調,在全球經濟復蘇時,美中兩國通過G20、國際貨幣基金等組織共同努力非常重要。有鑒于此,這部法案不可能通過美國行政部門的審核并由奧巴馬正式簽署實施。
既然如此,國會山政客們為什么還要力推《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在很大程度上,答案要從政客們的私利盤算中尋找。不管口頭上表現得多么慷慨激昂,投票贊同《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的美國眾議員們很多,其實不過是借機作秀而已,企圖展現自己逼迫中國提升人民幣匯率以“保衛”美國人就業機會的“勇氣”,他們很清楚中美兩國經濟的“恐怖平衡”和尋求中國合作的重要性,也明白這部法案果真付諸實施后美國經濟將蒙受何等混亂,他們就會因此而承擔政治責任。正因為他們清楚這部法案,還需要經過參議院和奧巴馬兩個關口才能實施,而且不說即使兩院都通過奧巴馬也不會簽署,就是能否通過參議院也在未定之天,因為11月2日的中期,選舉要改選1/3參議員,他們才敢于投贊成票,這樣他們可以從保護主義利益集團那里拿到政治私利,又不用為此承擔這一毀滅性法案的后果,何樂而不為?倘若美國行政部門主事者也是舒默那樣的極端貿易保護主義者,這部法案國會一旦通過奧巴馬就會簽署,恐怕許多美國眾議員就不敢投贊成票了。
像蓋特納這樣的美國財經高官,倘若讓他們現在采取實實在在的與中國全面對抗的措施,他們是不會干的,但對現實的了解并不會阻礙他們時常就匯率等發表刺激中國、向中國推卸責任的說法,如蓋特納近日發表言論將其它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貨幣戰歸咎于中國。除了企圖挑動其它新興市場與中國對抗的國際斗爭動機之外,這類言論背后同樣不乏私利動機。即使不為中期選舉,美國財經高官們也需要用這類言論來掩飾本國在這些問題上的無能為力,免得國內指責他們吃閑飯不起作用。更隱秘的是,倘若沒有這些口水戰,有多少機構投資者(更準確地說是“機構投機者”)要喪失制造題材炒作牟利的機會啊!投機者不是風險厭惡者,他們最害怕的就是穩定;而在“官商旋轉門”大行其道的美國,財經高官們在職時多制造些市場波瀾,充分展示自己動員市場的能力,對他們下臺后在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弄個“戰略顧問”之類頭銜撈取天價報酬有何助益,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 梅新育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