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29日報道:如果說今年的紐約時裝周有什么新亮點,那就是亞裔設計師在美國市場搶盡風頭。
像Phillip Lim, Thakoon Panichgul, Derek Lam這些新晉設計師都在今年夏天炙手可熱,他們與Richard Chai, Alexander Wang, Jason Wu(吳季剛)一起獲得了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授予的新銳頭銜。
“亞裔設計師如今備受推崇,這歸功于他們的天分,”協會執行主席Steven Kolb說道。“我們會為這些設計師頒獎完全是出于他們的天分,只有天分。”
盡管他們的膚色不是獲獎的原因,仍然有時尚界的專家指出,在進軍遠東的高端市場——尤其是中國時,具有亞洲血統的新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的奢侈品消費額達到了86億美元。據普華永道國際會計師事務所預計,到2015年,中國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
各路國際大牌都瞄準了中國,想在這一時期長風破浪。同時,為亞洲市場量身定做的產品也是一個新的苗頭。
今年,李維斯全新發布了Denizen——針對中國、韓國、新加坡18-28歲的青年群體的新品。而愛馬仕則在上海的專賣店推出了為中國消費者獨家打造的中國奢侈品創新品牌“上下”。
除此以外,中國也是眾多亞洲設計師不可能放過的一塊肥肉。
“每一位設計師都想借勢中國經濟的發展而有所作為,”在美國贏得滿堂彩的尼泊爾時裝設計師Prabal Gurung這樣說。“中國的奢侈品市場越來越不可忽視,就像沒有人會忽略歐洲一樣。如果你沒有想過中國,你真是太愚蠢了,你會錯過太多。”
這些具有中國血統的弄潮兒,他們從未放棄中國人在時尚設計中的民族自豪感,并且越來越多的將這一元素融入設計之中。而這也是紐約帕森設計學院院長Simon Collins所信奉的。“從新的趨勢來看,中國人想要具有中國味兒的設計。”
信心與優勢
近年來,全球經濟步履蹣跚。于是西方品牌越來越多地轉向了發展中的市場,如同中國、印度。
“市場的轉變帶來的是文化口味的遷移,這不僅使得華裔的美國設計師搶占先機,整個中國設計師的群體都會收益”,中國時尚品牌Blanc de Chine創始人Kin Yeung說。
而具有先見之明的亞洲設計師早就試圖將他們的市場拓展到遠東地區。
獲得新銳頭銜的Jason Wu(吳季剛)生長在臺灣,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就職典禮上,總統夫人米歇爾所穿的禮服正是出自他的手。2009年他與奢侈品零售店Lane Crawford合作,現在正在著力向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實現國際擴張。
最近他也宣布與日本超具人氣的護發與化妝品品牌——資生堂建立了合作關系。
在采訪中,Jason Wu說:“我對的中國血統感到很自豪也很感激。很大程度上這幫助了我在亞洲市場的順利前行。”
Derek Lam設計的時裝在香港極富盛名的Joyce Boutique(喬伊斯精品屋)出售,他也出任意大利皮鞋品牌Tod’s的創意總監。其獨家品牌公司董事長Jan Schlottman相信,Derek所做的這兩件事都是他在亞洲——尤其是在中國——聲名鵲起的原因。
“現在中國大眾越來越多地接觸國際尖端潮流,他們也學會了通過自己的著裝來表達個人風格。通過這樣的洞察,我們就看到了新一代品牌成長的契機。”Jan Schlottman說。
然而,也有一些時尚界人士質疑,這些定位在中國的亞裔設計師是否會在另外一些國家碰壁,因為許多受眾長久以來要的就是原產歐洲高端品牌的尊貴感。
面對這樣的質疑,帕森設計學院的Collins不以為然:“雖然一些外國元素確實擁有長期的優勢,但如今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接受中國元素的新趨勢。”
當然,中國品牌要達到像路易威登那樣的國際聲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比起以往那些只沖著國外名牌去的高端消費者,如今的消費者接受度要廣泛多了。”
對此,Collins給華裔設計師提出的意見是,為了能具有國際影響力,就不能把他們的品牌完全的中國化,就像寶姿品牌,它不是由中國設計師設計,但是它是一個中國的品牌,這樣它在國際舞臺上就是一個非常范民族的概念。
但是,無論如何,Schlottman都相信Derek的華裔背景給他帶來了行銷上的絕對優勢。“作為一名具有中國血統的亞裔美國設計師,Derek身上集結了中國人的自豪感。這能夠幫助這個品牌在中國市場更親民。”
同時,也有人指出,中國消費者不會僅僅因為你是黃種人,就買了你的服裝。
“設計水準才是最關鍵的。如果恰巧那是一位亞裔設計師的作品,那當然很棒,我們會心生自豪感。但這不會是一個主要的賣點。”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的一名來自香港的學生Angel Ho說。
實際上,Derek Lam和Jason Wu他們大多數的設計時裝都還是在國外制造,只有一小部分會與中國的制造商有合作。
尼泊爾設計師Gurung說,他的設計能夠沖進亞洲市場,正是因為商標上的那一句“紐約制造”:“我的品牌是美國制造,我當然就有更多的市場,就好像這件衣服完全不同了,好像有了一種全球眼光。這并不是說我就完全否定中國制造,但是就目前來講,紐約確實是我的基地,也是我這個品牌的核心。”
對此,Schlottman認為,隨著中國公司開足馬力地提升質量,局面會有所改觀:“目前我們品牌的服裝有差不多20%是在中國制造,而當他們在國際上越來越富有競爭力,我們自然就會看到更多復蘇的決心。”
越走越寬的道路
目前為時尚界追捧的幾位亞裔設計師幾乎都是紐約帕森設計學院的畢業生,那是美國最杰出的設計學院之一。
根據學校的統計數據,帕森設計學院大約70%的國際學生來自亞洲,而另一所紐約的設計學院——時尚理工學院的1200名設計專業的學生中,也有23%的亞裔學生。
“不能否認,近十年最成功的設計師中有許多的亞洲面孔,” 畢業于帕森設計學院的Collins說道。他與Derek不久前一起受邀,擔任了一個電視設計比賽節目的評委,其原形是在美國十分火爆的Project Runway(《天橋驕子》)。
Collins說,他們不會因為任何國籍背景的因素去評判選手,當然如果有中國人在國際上卓有成就,也會激勵后來者去嘗試一些他們不曾嘗試的東西。
普瑞特藝術學院時裝專業教授Rebeccah Pailes-Friedman說,無論是申請該專業,還是該專業錄取的亞洲學生這些年來都顯著增長:“這里面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亞洲設計師具有很前衛的想法。亞洲經濟的成長,給了夢想從事設計的人們更多的機會,也吸引許多人到美國來接受這方面的教育。”
那么,又是什么激勵亞洲學生去做時裝設計呢?
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的Kolb認為,許多的亞洲人都從事服裝制造領域的工作,這帶動了另外一些人去從事時裝設計。
確實,Derek Lam曾在多次采訪中提到,他的家庭在加利福尼亞的新娘禮服進口生意對于他的設計事業有很大的影響。同樣的,Vivienne Tam, Anna Sui, Vera Wang這一批在20世紀80年代涌現出的亞洲設計師也有類似的感想。
Gurung 說:“如今大多數為時尚圈熟知的亞洲設計師都是第二代的美國亞裔。我們的父母到美國,走的都是傳統的 老路,當醫生、工程師、建筑師,而我們就有更多機會去走更寬廣的道路。”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10/29/content_1147376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Kelly Chung Dawson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