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25日報道:到洛杉磯、法蘭克福、倫敦旅行的中國游客在入住當地酒店時,很快就能擺脫語言不通的痛苦了。
在這些城市的酒店,會有講一口流利普通話的助理負責歡迎中國游客的到來,并引導這些中國游客入住自己的房間。
但奇怪的是,這些助理的工作地點并不是當地的酒店前臺,而是遠在上海或中國其他城市的遠程操作中心。
這是國際酒店業為迎接未來幾年激增的中國游客而實施的一項特別的措施。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的數據,中國擁有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際旅游市場。2009年,中國游客的國際旅游消費為437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了21%。照這樣的增長速度,中國游客的國際旅游消費,將很快超過目前國際旅游消費居世界前三位的德國、美國和英國。
酒店業研究機構Asiawide Hospitality Solutions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凱文·墨菲說,如何接待不斷增加的中國游客成為許多國際連鎖酒店的首要議題。
“技術可能是一種解決方法。如果未來15年到海外旅行的中國游客增加到1.3億,我們不一定要有1.3億講普通話的酒店服務人員在目的地恭候他們。”
“我們可以利用遠程入住系統,讓中國游客和說普通話的服務人員進行溝通,而這些服務人員可以在上海或者其他任何地方。”
墨菲表示,目前許多酒店都采用多語種物業管理系統對各房間進行服務,遠程入住系統只是對原有系統的一種適度發展。
他說,“物業管理系統已逐漸具備了這種能力。目前,酒店行業通過提前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來提供解決之道。”
“未來中國游客的經歷將不再像25年前的外國游客那樣艱辛。那時候,酒店的管理者只能求助于鎮上唯一一名日本人的妻子,讓她幫忙為游客翻譯個大概。這種方法通常會導致一些基本性的錯誤。”
酒店專家,香港一家物業服務機構高力國際的區域總監大衛·福克納說,現在發生的一切和30年前大批外國游客涌入中國是一樣的。
“就像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世界都在努力滿足日本游客和韓國游客的需求一樣,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力求滿足中國游客的需求。”
他說,中國游客對于市場的影響更大,因為他們與來自其他國家的游客偏好不同,對此,各國旅游業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
“一想到大家都愿意到泰國沙灘上沐浴陽光就感到興奮,這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這根本不可能發生在中國游客身上。”
“中國游客不喜歡太陽浴,他們的旅游習慣不同于世界大多數的游客。中國游客更喜歡逛街購物、到主題公園玩,當然,他們還喜歡品嘗美食。”
盡管到2020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將由5200萬增加到1億,但同中國境內游客的人數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未來10年,中國境內游客數量將由21.5億增加到30億。
朗廷國際酒店集團首席執行官貝秉智(Brett Butcher,)說,中國境內外旅游人數都在穩步增長,這將對酒店業產生重大的影響。
朗廷國際酒店集團在中國經營和建設中的酒店共有10家。今年8月,朗廷國際酒店集團又登陸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將酒店命名為“北京首都機場朗豪酒店”。
“我認為,我們在中國的業務將占到集團業務的一半。中國依舊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無論以哪種方式劃分,中國的增長數字都讓人驚嘆。
他還談到,中國旅客遍布全球。尤其是冬天,為了逃避寒冷,很多北方人都去陽光充足溫暖的地方旅游。
“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說下一個10年吧,我們將會看到中國和印度成為世界旅游業的貢獻大戶,兩國游客也會越來越成熟。我們看到了中國的“新絲綢之路”,經過印度貫穿中東,這將成為我們產業擴張的主心骨。”
亞洲太平洋旅游協會(PATA)接待委員會主席墨菲說,中國游客仍樂于通過國內旅行團進行處境旅游。
“五年前在巴黎埃菲爾鐵塔,我得知附近街角的小旅館全被中國的旅游公司買下了,我對此感到十分驚訝。”
“住在旅館里的人由中國旅游公司的大巴接送,在中國導游的帶領下參觀,甚至到入境旅游接待商開的中國餐館吃飯。簡直是一條龍中式旅游。”
高力國際的福克納說,中國的游客的要求將越來越高,他們很想從包辦一切且平淡無奇的旅行團中脫離出來。
他說很多人仍然只是想去海南等南海的熱帶島嶼。最近幾年,酒店投資在海南增長很快。
他說,“我想,如果我是中國的北方人,想曬曬太陽,我就會去海南,因為去那兒很方便,不用辦簽證,那太麻煩了。”
他還補充道,雖然中國游客數量增長很快,但相對于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比例仍然較低。
他說,“很大一部分人甚至買不起去另一座小城的車票,更談不上旅游了。在一定的時期內,他們或許不會被當作旅游市場的客戶。”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10/25/content_1145112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外籍編輯 Andrew Moody 編譯 趙欣瑩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