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21日報道:今年9月初,通州全區19所衛生服務中心開始全面宣傳并推行家庭醫生服務,受到很多市民認可。該服務針對行動不便和患慢性病的老年及特殊人群提供的上門檢查治療,更是得到了群眾的歡迎和贊譽。
今年79歲的郭先生家住潞河西苑社區,患有心臟病的他兒女都住的離家較遠,只有老伴互相陪伴。沒有開展家庭醫生服務以前,郭先生說,他一直有著這樣的擔心,生怕什么時候在家忽然發病,又不能及時得到醫生專業的幫助。
“現在社區給我們發了卡片,上面印上了家庭醫生團隊的電話還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24小時熱線,只要有問題隨時可以給醫生打電話。這樣的服務真貼心,我們老人自己生活也感覺安心多了。”
通州永順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吳興晨介紹說,該中心一共成立了4個家庭醫生服務隊,每個隊配備有4到5名醫護人員。目前因為項目剛起步,還不能覆蓋轄區內所有的居民,而是針對一些有需要的特殊人群,提供上門服務。”
吳主任說:“目前我們會給附近的一些老年人和慢性病人提供定期的上門體檢,測量血壓血脂,并且根據實時情況給患者提供一些專業的建議和意見。另外,我們的團隊還可以上門為需要的患者輸液。這樣的服務對于很多行動不便的人來說非常方便,也節約了他們很多時間。”
截止9月底,通州區19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安排480名醫生、護士和防保人員,組成127個社區衛生服務團隊,與570個村委會及社區居委會近6萬戶家庭建立了家庭醫生服務關系,這些居民隨時可享受家庭醫生式服務。并且,計劃2012年前與全區31.4688萬戶家庭建立家庭醫生服務關系,將有109.3萬名常住人口受益。
據了解,目前北京市社區家庭醫生的服務目前運行方式是社區醫生團隊分小組,針對不同的轄區提供初級的醫療服務。每個團隊負責一定數量的居民,團隊有自己的聯系電話,所管轄內的居民可以通過電話和自己的團隊聯系。此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會設立一部24小時的醫療熱線,即使在晚上,居民需要的時候也能找到醫療人員提供基礎幫助。
吳主任還介紹說,老年人和患慢性病的居民將會建立自己的健康檔案,醫生在進行診察的時候能快速的把握病人的病史和其他身體情況,節省了很多時間。他還說:“通過家庭醫生診斷后需要送往醫院的病人,我們和對口醫院之間也設立有綠色通道,不用掛號就能直接送醫院診治。”
目前,通州區衛生局社管中心已經統一制作了40萬張家庭醫生聯系卡,讓每個家庭清楚知道自己家庭醫生的姓名和聯系方式;社管中心還在1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張貼了1395塊社區衛生服務團隊公示展板,展板上標有服務團隊名稱、服務內容、服務范圍、團隊人員姓名、聯系電話、24小時健康通及服務監督電話,以方便轄區居民了解并監督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的開展。
據悉,除通州外,北京市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在東城、西城進行的社區家庭醫生試點。實行社區家庭醫生制度后,社區醫生的服務包括兩種,一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診治,二是上門服務。此外,社區家庭醫生要逐步承擔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計劃生育、慢性病干預等工作都要由社區家庭醫生完成。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10/21/content_1143790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楊萬麗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