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20日報道:在英國共產主義者,教師和作家大衛·柯魯克(1910-2000)逝世十周年之際,他的理想主義和無私奉獻精神依然不為人們所忘,他的家人、同事、學生和朋友隆重紀念他誕辰一百周年。他生前長期工作過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于10月20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大衛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
上個世紀30年代末,柯魯克在西班牙時閱讀了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這本書激起了他對中國和中國革命的無限興趣。他和夫人伊莎白·柯魯克一直到1947年才有機會到達解放區觀察土地改革,并且用整年的時間來搜集資料,為他的經典著作《一個中國村莊的革命》奠定了基礎。
此后,大衛開始了在中國漫長的英語教學生涯。他任職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幾十年,教授英語和世界史,直到八十年代末退休。同時,他也通過寫作和演講向世界介紹一個真實的新中國,而非在冷戰背景下被極度簡單化的中國。
如今年屆95歲的伊莎白總結說:“因為我們參與了中國偉大而曲折的革命,大衛的一生和我們整個家庭的生活都被極大地豐富了。”
大衛·柯魯克出生于倫敦的一個中產階級猶太家庭,18歲時全家移民到紐約以尋求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然而,就在他們到達紐約后不久,經濟大蕭條就席卷全美,這讓當時的大衛意識到了資本主義的黑暗和脆弱。
在哥倫比亞大學上學期間,他加入了一個由積極分子組成的青年小組,以調查肯塔基州哈蘭縣的煤礦工人罷工。然而,這個調查小組遭到了當局的強制封堵,導致該小組從未到達該礦點。
這段痛苦的斗爭經歷使大衛在1935年回到倫敦之后就加入了英國共產黨。1936年,他志愿加入西班牙國際救援團,幫助西班牙人民抵抗法西斯的入侵。
1938年,大衛接受了一份在上海圣約翰大學的教職工作,之后又轉到當時位于四川成都的金陵大學繼續他的教學。在成都,他結識了伊莎白·布朗,一對加拿大傳教士的女兒。伊莎白生于中國,她跟大衛一樣對中國的農村土地改革有著濃厚興趣。
1942年,大衛和伊莎白在倫敦結婚。當二戰爆發的時候,大衛加入了英國空軍,并被派往印度,錫蘭和緬甸駐扎。而伊莎白也加入了英國共產黨,成為加拿大女子軍團中的一名護士。
戰爭結束后,大衛返回中國,希望能在斯諾的報告發表十年后繼續對中國革命的進程進行研究。1947年,經過英國共產黨總部介紹,大衛夫婦在位于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十里店村駐扎下來。
大衛隨后被接收為黨內學習生活中的一名同志。到達十里店后不久,他“第一次經歷了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十分有益的運動。”伊莎白回憶道。
大衛夫婦曾經有兩次準備離開中國,卻最終選擇留下。
第一次是1948年,他們打算返回英國以完成關于十里店的研究報告。當時中共中央希望他們留下教授英語,培訓即將成立的新中國的外交人員。
另一次是在六十年代初,大衛準備接受英國利茲大學一份優越的教職工作。
“當時赫魯曉夫突然召回成千上萬在中國工作的蘇聯專家。要是大衛也離開的話,會被認為是站在蘇聯那邊對抗中國,”伊莎白回憶道。
大衛的學生和老同事、北外的梅仁毅教授回憶,“當時大衛對我說,如果我在這時候離開中國,就是拋棄最珍貴的朋友,這會讓我良心不安的。”
伊莎白說,“大衛告訴學校的黨委書記我們也許會推遲出發時間。而學校的回應是(希望我們)‘留下’,于是我們就留了下來,直到今天。”
大衛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五年不公正的關押,由于周恩來總理的干預,他最終于1973年被釋放。
伊莎白說:“正是他樂觀的性格和生活的紀律性幫助他度過了艱難的囚禁歲月。”
“比如,當時他能在監獄中讀到《人民日報》,但是他能看懂很少的中文字。而且在監獄中他也不允許有字典,于是他向管理人員索要了一本中英對照的林彪語錄的小冊子,當做他學習中文的字典。”
“他常引用毛澤東的一句話,‘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對此他非常理解并深有體會,所以他從未因為秦城監獄這段的長時期監禁而責怪過中國。”
出獄后,大衛立即滿懷熱情的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并參與編寫了新的漢英詞典,沿用至今。
67歲時,他開設了一門非常受學生歡迎的世界史課程,以提高學生對社會和國際事務的認知力。
在20號的紀念會上,梅仁毅教授對這段經歷回憶道,“為了找到合適的教科書,他拜訪了所有在北京的外國朋友,翻遍他們的書架;在出國探親時用自己的錢購買了大量教材。他設計教學大綱,親手書寫講義,教授課程,邀請嘉賓開講座,并且培訓年輕一代的中國教師。學生們為他的努力所深深感動,并且慢慢喜歡上了這門課程。”
梅教授還提到當時北外承擔了一個項目,為來自老少邊窮地區的英語教師做培訓。柯魯克夫婦把這些教師邀請到家里來,讓他們分組做口語對話練習。他們還走訪了內蒙古,青海以及其他一些這個項目中涉及的偏遠民族地區,幫助當地學校提高英語教學水平。
“柯魯克老師對教育和英語教學所作出的貢獻在于:他認為學生必須了解工人和農民,了解國家的現狀;學生要有國際視野和批判性思維;教師要關心、了解學生,學生間要有互助精神。他常年堅持到學生食堂吃飯,在飯桌上傾聽學生的需求,并匯報給學校領導,”梅教授說。
“他崇高的人格和無私無畏的風險精神將一直激勵著我們,”他說。
大衛不僅是一位嚴謹的學者,他同時更是一名慈父,他十分重視家庭生活。
他的長子卡爾回憶到:“我們是一個熱愛戶外家庭。”
他說,“父親會在周末的時候帶我們到西山爬山和野餐,在夏天的時候也會去游泳。他還喜歡騎車和網球,把游泳當作是一生的愛好。甚至在他逝世前一年,他還在一名家政人員的幫助下每天到友誼賓館游一小時的泳。”
“父親一直堅持用中文給我們閱讀西方的睡前讀物,盡管他的中文還沒有母親的流利。”
“他非常幽默,經常跟我們開玩笑。他能唱法文和德文歌曲。他還收集了大量西方古典音樂的唱片。”
伊莎白說,“大衛是個好丈夫,他認為夫妻要享受平等的待遇。他堅持他的工資不能高于我的。”
大衛的次子麥克爾說,“父親做的很多人生決定都是出于組織的需要,他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個人得失之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駐華大使吳思田在20號的紀念會上發言說,“大衛·柯魯克的一生從18歲開始變得多姿多彩而國際化。他后來來到中國,向外界傳播一個積極正面的中國形象。他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朋友,而且是一位能提出坦誠意見的朋友。今天的紀念會是對他促進中西相互認識的努力的認可。”
來自北外的陳琳教授評價,“柯魯克是一位國際共產主義戰士,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和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中國日報記者 林琦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