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13日言論版文章:“十二五”規劃是為實現中國全面小康戰略目標的又一階段性安排,它具體化地體現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遠期戰略意圖,它負有指導近期發展改革的綠色使命和激勵探索功能。
“十二五”規劃的制訂與執行將關系到國民經濟運行與經濟增長的速度及質量,關系到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推廣與實現;關系到投資與消費以及生產力布局區域發展等諸多經濟活動的方向及方式選擇,等等。
在經濟全球化與全球環境問題新內涵新態勢的背景下,我國“十二五”規劃,將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方向,繼續貫徹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優化等戰略任務。
從國民經濟運行方面看,運行的基礎,運行的穩定性,與運行健康程度均需要資源生態環境稟賦的支撐支持。在“十二五”期間的經濟運行中,中國經濟將繼續堅持探索并著力體現經濟理性與自然稟賦之間協調與均衡。
從經濟增長的速度及質量方面看,增速的基礎將逐步加深綠化,增長的質量將增加綠色含量。例如,GDP年度增長目標與五年規劃期間平均增速,將內含轉型的因素并展現綠色實質。增長的外部高成本機制將受到更多的約束。
從投資與消費以及生產力布局區域發展諸方面看,投資與消費的取向將朝著綠色類型模式的方向推進拓展,將向綠色縱深發展。行業企業“外部成本內部化”將逐步推行,生產流通過程中的排出物、釋放物質、廢棄物、污染物等等的資源化開發利用及其社會化服務將形成規模態勢。這將有助于引導并激勵一系列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提升中高端產業競爭力,推進產業轉型行業升級戰略的實施。
著眼生產力布局及區域發展,“十二五”規劃中,諸如國家固定資產投資、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成果推廣應用以及技術引進、人民生活社會事業、重大經濟技術政策、完成規劃的重大措施等等,國家中期規劃的上述內容將實質性地安排在各個地區并將體現于區域振興之中,有助于各地形成新型經濟增長點或綠色增長極。因此,在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大規模持續推進的歷史進程中,在新的五年規劃期間,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紛紛立足本地資源發揮區位優勢,在差異化中尋找綠色發展機會。例如,能源大省、礦產大省、水資源富集省區的產業布局調整;例如,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行業發展調整。
從民生方面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民生的改善,這包括基本公共服務的擴大,包括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對縮小與社會保障的覆蓋完善;也包括居民社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包括普通民眾對于自然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幾率的提升。例如在城市化大規模推進的同時,穩步實現森林覆蓋率的提升;如城市化率達到55%時,森林覆蓋率相應提升若干個百分點,從而切實保障民眾的生存質量。
從節能減排、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等方面看,作為增長方式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的綠色要求和新型模式,在“十二五”期間的經濟活動中將有切實的體現和突出的貢獻。國家在強化節約資源和治理環境中,將引導企業啟動這方面生產服務運營,并將高成本模式向低成本高效益轉化。節能減排、低碳經濟、循環經濟這方面的商品和服務,也將在廣泛的需求中,在各行各業的生產流通中提高供給能力和水平。
從本國發展階段性與世界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全局性背景的比較看,古典發展階段理論的資源生態環境前提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發展中國家在其工業化城市化起飛階段已經為全球經濟社會做出了資源生態環境方面的系統性犧牲?,F階段,既有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不可持續。這也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制訂及執行中高度重視與堅定不移的關切點。中國將在今后若干年間,在經濟發展中大有作為,在“經濟社會與資源生態環境”綜合實力方面上一個臺階;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上一個臺階;使國家在“資源利用、生態恢復、環境治理”方面上一個臺階,從而為實現全面小康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韓孟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