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15日評論版文章:釣魚島問題實際上是37年前美國對中日關系埋下的一個“地雷”。1972年美國向日本歸還沖繩時將屬于中國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一并交給了日本,美國的這個策略是非常“高明”的,美國要將中日兩國關系納入它的掌控之中。中日兩國走得太近對美國不利,所以它要在中日之間留下一顆紛爭的火種。這種做法是過去老殖民主義者慣用的手法。
事實表明,美國的“埋地雷”策略確實起到了他期待的效果。數十年來,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問題的摩擦不斷,影響了兩國關系的發展。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赴日參加《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約換文儀式,并對日本進行首次正式訪問期間,在日本召開記者招待會,有日本記者提出了釣魚島及附屬島嶼的歸屬問題。這是締約中的敏感話題,而鄧小平聽后神態自若地說:“這個問題我們同日本有爭議,釣魚島日本叫‘尖閣列島’,名字就不同。這個問題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許下一代比我們更聰明些,會找到實際解決的方法。”鄧小平四兩撥千斤的回答,令緊張的空氣頓時輕松許多。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在實際上成為中日兩國的共識。
但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日本得寸進尺,一次又一次地采取對釣魚島加強實際控制的行動,向廣大國民灌輸“釣魚島無可爭辯地歸屬于日本的”信條,以致不僅那些誠實地承認釣魚島是屬于中國的意見成為極少數派,而且連釣魚島主權問題“是有爭議的”看法也成了“禁區”。今年5月下旬日本舉行的“全國知事會議”,當時正值日本媒體大肆炒作中國海軍力量增強和中國海洋調查船對日本測量船的所謂“追逐”,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會上質疑鳩山說,如果在“尖閣諸島”海域發生軍事沖突,是否適用日美安保條約?鳩山回答說“適用,日美政府已有協議”,接著又說了一句“釣魚島的歸屬問題還要與中國商量”,這句話讓石原大發雷霆,說釣魚島就是日本的,而鳩山作為一國首相居然還要同中國商量,我沒見過有這么混賬的首相!有日本媒體形容鳩山在會上陷入“四面楚歌”境地,此后又有網民罵他是“亡國首相”。這種壓力成為鳩山在普天間基地問題上向美國屈服導致最終辭職的一個重要背景。
最近,在民主黨黨魁選戰中針鋒相對的日相菅直人與前干事長小澤一郎,為了選戰的需要異口同聲地“打中國牌”,小澤在談到中日兩國具有紛爭的領土主權問題時說:“在歷史上,釣魚島從來就不是中國的領土。” 菅直人則稱“中國海軍日前在(日本)近海的行動值得警惕,有必要檢討在西南群島部署自衛隊。”因為既然在自民黨政權下“‘尖閣諸島’屬于日本”已經成為日本國民的“被認識”和“被共識”,那么,聲稱釣魚島“不是中國的領土”和警惕中國海軍在日本近海的行動自然成為“捍衛國家利益”的表現,也成為爭取民心和選票的手段。日本是“資源小國”,將釣魚島攫為己有,對于日本的海洋和資源戰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菅直人與小澤一郎在黨魁選戰中又都表示要繼承鳩山的構筑東亞共同體的主張。但是,聽任國土交通相前原誠司在這次中國漁船受到日本巡邏船沖撞事件上采取強硬做法,有悖于中日雙方達成的“將東海建設成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的共識,只能激化中日兩國之間的矛盾,又談何共同努力構筑“東亞共同體”?而構筑東亞共同體的目標和過程恰恰是日本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之所在。
奉勸民主黨政治家,不要把個人或政黨的政治私利置于國家利益乃至東亞地區和平穩定的利益之上,借主權爭端來煽動民族對立情緒,以便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正確的、真正符合日本國家利益的做法應該是一要誠實,二要務實,在釣魚島和東海問題上積極開展和平的談判和務實的協商,那么,中日兩國家完全可能共享東海海域的各種資源,盡早擺脫主權爭端的束縛,盡快將海洋和海底的潛在資源轉化成現實的財富,避免“雙輸”,爭取“雙贏”。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thinktank/2010-09/15/content_1130375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馮昭奎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