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yle="WIDTH: 330px; HEIGHT: 220px" title=""/>
" style="WIDTH: 345px; HEIGHT: 220px" title=""/>
相關視頻: 廣西探尋白海豚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3日廣西報道:那天真是幸運,讓我們看到了好幾只海豚圍繞著三條摩托艇游來游去,而且其中有2只纏綿在一起,互相繞來繞去。
伴隨著照相機快門的咔咔聲,這些威風的小精靈們騰出海面,又深深地扎進水里,向四處游去。幾分鐘后,又有幾只再次從遠出海面竄出來。這一幕是我們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欽州市距離海岸10公里左右的三娘灣海面上看到的。
這些海豚雖然也叫駝背豚,在海洋生物分類中,它們屬于鯨類海豚科,但三娘灣的海豚因其獨特而叫中華白海豚。它們通常都是粉白色,也有白的或是灰色的,背上有明顯的肉峰,貼在微微彎曲的脊背上,還有淺淺的鰭。
沿著中國海岸線,像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島,福建的廈門以及臺灣島周圍,還有一些這種中國獨有的中華白海豚,它們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很不容易看到這么多的中華白海豚聚集在一起,而且它們相互間又是這么親密。”北京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陳梅告訴我們說。她正在做環境改變對海豚生存環境影響的研究。陳梅一邊錄像,一邊做著記錄,還時不時地抬起頭來看看離開這里不太遠的地方,那幾條大漁船。
“按照地方法規,捕魚船不允許到這一帶打漁,這些船離中華白海豚生活的這片海域太近了。”幫我們駕摩托艇的漁民黃孝德對我們說。他今年30歲。他一邊朝著這些海洋哺乳類動物吐出大量泡泡的地方慢慢開過去,一邊說:“我們就曾看見過一只海豚,脖子上有一條好幾寸深的割傷。那是一條捕魚船幾年前傷的它。”
多少年來,海水平緩的三娘灣海域一直是中華白海豚的生存天堂。它們還沒有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但是,潘文石教授已經開始擔心了。他是研究大熊貓專家,特別是以陜西秦嶺大熊貓的自然習性研究而享譽世界。
他在獨家采訪中對中國日報記者說:“今后幾年,這個區域都將進入快速工業化的進程。”他說他相信欽州會變成另一個深圳,一個與鄰居廣東相連的主要工業城市。
今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正式公布,計劃將三娘灣開發為海洋生態旅游區。這個地區的開發是整個廣西北部灣經濟開發區的一個組成部分。開發區是2年前國家批準的,目的是要打造“國家經濟發展新興增長極。”
在國家計劃之下,廣西北部灣經濟開發區將成為擁有包括港口、煉油、鋼鐵、化工廠、造紙廠以及其他設施的新型工業基地。
地方人大于3月份已經批準了欽州2010年發展規劃,同時也列出了城市優先發展的8個領域。
其中包括建設核心工業區,國際港口,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為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貿易服務。計劃也將把欽州建成一個國際旅游目的地,宜居并有相應配套的商業服務。
為實現這個目標,官員們四處出擊,吸引投資,同時通過推介文化項目提升城市的軟實力。
三月份以來,官方準備斥資306億人民幣(約合44億美元)啟動了84個新項目,而且還將開工另外186個項目。
三娘灣的東南是北海市,西邊是欽州灣。欽州灣現在是保稅區,正在修建一個深水碼頭,一個以機器制造,電子工業、紡織、建筑材料為主的制造業基地,還有一個物流中心,為機械、高級紙張,化工、食用油和合金及化學產品服務。
潘教授說:“優先發展不止是在中國,整個東南亞都是一樣。任何力量都擋不住。我現在要做的是確保中華白海豚和它們的生存環境在工業化發展的同時,能夠繼續保持下來。”
欽州市政府也保證說,要確保一個對經濟和對稀有海洋哺乳動物都是雙贏的結果。8月17日,欽州市長肖鶯子邀請潘教授和他的團隊一起在三娘灣做了一次特別巡視,為建設一個新的中華白海豚研究中心選址。
在選址期間和隨后的晚飯時, 肖市長向潘教授多次重申,市里決心在加速欽州工業化進程中,一定要保護好中華白海豚和它們的棲息地海域。當然,做好這兩件事都非常不容易。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珠江三角區,廈門海灣和臺灣東南沿岸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在不斷減少。
有一段時間,相信有近20個種群生存,“但是現在,據我們所知在中國沿海水域,也就剩下5個了。”英國蘇格蘭圣安德魯斯大學海洋哺乳動物研究部的海洋生物學家林德賽·波特說,“我們所掌握的信息,顯示每個種群都有一些我們現在還解釋不了的問題。”
這5個種群都是獨立分開的,因為每個種群之間的距離是太遠了。
波特說:“它們的生存環境正變得越來越惡劣,除非現在就采取有效的保護行動,否則這種變化在未來長時間內是不會改變的。”她曾經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支持下,花了好幾年時間在香港研究中華白海豚。
在2006年召開的第58屆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年會上,潘教授、波特女士以及其他研究人員就呼吁關注中華白海豚所面臨的極其危險的境地。他們指出在珠江三角洲和廈門港一帶,捕魚船和沿海經濟發展已經對海豚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甚至造成死亡。
舉例來說,由潘教授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向IWC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香港,平均每只白海豚每個月要被撞一次。同時,其它研究顯示廈門港附近的海洋哺乳動物的數量在1994年至2004年的十年間減少了差不多一半。
今年4月,臺灣媒體引用臺灣大學生態研究所李培芬所長的話說,有大約100多只中華白海豚目前生活在島的沿海周邊。
提交給IWC的報告中還說:“目前所知種群中,生存在三娘灣的一群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小的種群。”
然而,由于城市發展計劃出臺,專家們越來越擔心了。
三娘灣在2004年開發為開放的旅游目的地,柏油路已經從昔日的漁村通向廣西的各大城市。欽州也開始興建一家造紙廠和一個大型煉油廠。
這份報告建議政府保證“所有的建設考慮都建立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建立在減少對現有的物種的傷害上。”宣傳推廣,使中華白海豚“成為在三娘灣棲息地里,受到保護生物的旗艦物種。”
那次IWC大會已過去4年了,整個欽州灣地區現在像是一個大建設工地,煉油廠和造紙廠的二期工程已經開工。
海南省三亞市這座旅游城市沿海岸的地方,都是林立的飯店。和三亞相比,欽州三娘灣算是尚待開發了。三娘灣海灘邊上目前還只有一個度假村和有限的幾家海鮮餐廳。
正是由于原始自然,又能有機會在海上看到海豚,三娘灣的名氣才越來越大。在過去的2年里,這里每年吸引了超過百萬的旅游者,在旅游旺季,游人最多的時候,一天就能超過十萬人。
在讀博士生陳梅告訴我們, 在旅游旺季,經常能看到10多條摩托艇載著80來人在海上游覽。
當地正繪制著更加雄心勃勃的藍圖,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包括建一座5星級的酒店,三娘灣旅游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姚澤榮如是說。
漁民和村民們都說他們正在見證大量變化。
黃孝德家世世代代在三娘灣靠打魚為生。他從小就學會捕魚,也練就一身觀察中華白海豚的本事。他現在經常作為向導,帶著像潘教授這樣的研究人員出海去研究海豚。
每天,小黃都是3點就起床,去打魚或是捕撈貝類,賣給那些餐廳。然后在8點鐘以前回到岸邊,開始為當地的旅游公司開摩托艇,每天大約能帶4批客人到海上。
他說:“前些年,三娘灣有好多海豚呢。”
潘教授和他的團隊,還有像陳梅那樣的研究人員都說他們準備加倍努力,好更多了解中華白海豚的生態狀況。
波特女士也說:“在確定后果以前,誰都不應該改變海豚的生存環境。”
潘教授還說:“我希望人們過兩年來訪問這里(三娘灣)時,他們將發現欽州達到了2個目標:海豚正在受到保護,城市正變得現代化。”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09/03/content_1124987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黎星 火炎 黃眧華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