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26日言論版文章:現在,中國西部地區的經濟遠遠落后全國其它地區。西部地區能否復制東部經濟的發展模式,實現崛起呢?
在過去幾年中,東部發達地區通過淘汰落后生產系統,限制人口增長。東部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高效益、高科技企業。同時,通過學習香港和其它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東部希望能吸引更多知識密集型產業在此駐扎。
過去幾十年中,農民工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功不可沒。隨著北京、廣東以及長三角地區的生活成本的快速增加,勞動成本也相應的增長,這使得中國內陸地區的就業市場開始繁榮。
從本世紀早期開始,中國內陸地區開始實施西部大部開發戰略。
西部大開發的范圍包括重慶市,甘肅、四川、云南等六省以及寧夏、新疆、西藏、內蒙古、廣西五個自治區,人口占全國的30%,但GDP僅為全國的17%。
西部大開發的初始階段的發展目標主要集中于基礎設施(交通、水力發電廠以及能源和通信建設)。同時,東部地區新一階段的發展也給西部地區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商務部、國開銀共同下發了《關于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工作的意見》,分兩批共認定31個城市為東部沿海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城市。
東部地區由低端制造向高端產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將會改變中國的出口結構。例如四川和云南的新高科技產業發展區就有向國外市場提供電子和信息產品的能力。
通過政府的利好政策,西部地區已經在國內消費、成本優勢、投資政策以及基礎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西部地區希望能通過這些方面的優勢追趕東部。
在西部大開發項目的開始階段,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都集中在基礎設施方面。中國4萬億(5860億美元)刺激計劃中的一半都用于交通、基建、電網,以配合西部地區礦產石油天然氣的開采。
此外,為了刺激國內消費需求,中國政府實行以 “培養高消費領域,拓展新消費領域”的擴大消費戰略。目前,中國東部地區的零售消費最為強勁,非沿海地區次之。而西部地區正在經歷一場從電視到冰箱的耐用品消費革命。
今春以來,廣東的工廠見證了大規模工人罷工以及大幅度的工資上漲。而西部地區憑借稅收和其他方面的優惠政策,正在取代東部,成為新的成本優勢地區。而這些因素也反過來加快了國內和國外工廠向湖北武漢或重慶等地轉移的步伐。
憑借低工資以及各地經發區中的科學和高科技產業園等優勢(如成都、重慶、西安),一些內陸省份甚至試圖跳過廉價生產階段,直接進入高附加值生產階段。
近期,許多內陸城市的外資流入呈高位增長態勢。各地政府主要通過本地“特有競爭優勢”來吸引外資進入本地特定需求領域。例如,2008年四川地區的外資翻了一番,而外資不僅僅局限于思科、愛立信、微軟、諾基亞SAP和西門子等大型跨國公司在試驗和研究實驗室方面的投資。
由于中國的資本市場還不夠成熟,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還依賴于銀行。而東部地區在貸款和存儲總額方面遙遙領先,西部地區還有很長的路途要趕。
但是,西部地區在基礎設施的新建和一些相對優勢方面還是有一定的競爭力的。事實上,經濟增長重心向西部轉移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國家凝聚力來說至關重要。
經濟增長雖然非常必要,但是還不夠,中國應當不斷的推進社會的平衡與和諧,形成“全面發展”的社會局面
而中國未來10年或20年的經濟發展潛力,主要取決于西部地區的崛起與發展。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thinktank/2010-08/26/content_1120500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美國獨立智庫——印度、中國及美洲研究所(美國)國際商務項目主任Dan Steinbock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