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24日報道:光陰荏苒,中國東盟對話機制已經步入第二十個年頭。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二十歲被稱作“弱冠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時已經步入成年,為成就一番大業奠定了基礎。隨著中國和東盟的對話機制進入“弱冠之年”,我們欣喜地看到,二十年前播下希望,如今已經開始收獲成功。
2010年新年伊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揚帆起航,成為貿易額達4.5萬億美元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今年上半年,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1365億美元,同比增長55%,預計今年全年雙邊貿易額將達到2500億美元?,F在雙方互為第3大貿易伙伴。在國際金融危機寒意未盡、全球經濟恢復前景不明的今天,這個數據無疑是幫助中國和東盟繼續化解危機堅冰的一縷和煦春風。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成,雙邊經濟關系的結構性變化更是東盟所樂見的。今年上半年,中國從東盟進口719億美元,同比增長64%,對東盟出口646億美元,同比增長45%,中國從東盟進口的增幅明顯高于中國對東盟出口的增幅,中方逆差73億美元。對中國來說,在經濟貿易方面今天東盟的戰略地位也非同尋常。如上面的貿易統計數據所表明的,東盟在中國對外經濟關系中的地位甚至超過了日本。同時,中國經濟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期,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日益旺盛,在這方面東盟與中國起到了很好的互補作用。
然而,就在中國東盟合作漸入佳境的時候,一個“幽靈”, 冷戰思維的“幽靈”卻在東南亞明朗的天空中飄蕩。這個“幽靈”背后的推手無疑是美國。傳統上,美國把東南亞當做其全球戰略的一個陣地,更把它當做遏制中國的一座橋頭堡。雖然最近二十多年來,東盟在美國戰略天平上地位有所下降,但這種冷戰思維的慣性還在。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和與東盟關系的日漸親密,美國試圖把東盟當做消解中國崛起壓力的一個緩沖閥。東南亞地區冷戰思維的“木乃伊”似乎正在“歸來”。君不見,從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到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羅伯特·威拉德等一干美國高官紛紛急不可耐地粉墨登場,在南海等問題上信口雌黃,大發“南海主權爭議是美國國家利益的一部分”,“中國實力的增長引起區域內國家‘擔心’”等奇談怪論,甚至表示美國將長期在南海維持軍事存在。近日美國還與越南等國聯合發動軍事演習,美軍炮艦在和平安寧的南海上掀起陣陣惡浪。美國在中國東盟關系上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其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然而世易時移,冷戰的時代畢竟已經被埋葬了,冷戰思維的“幽靈”離開了它所附體的國際大環境,除了可能帶來一點小小的混亂以外,再也無法興風作浪了。在中國東盟合作蒸蒸日上的背景下,互利共贏已經成為區域內國家的政治共識和主流民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地區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各種對話和合作機制體系逐漸完備,渠道暢通;泛北部灣地區、大湄公河地區、南新經濟走廊等次區域合作也次第展開;教育、文化領域交流日益頻密。中國東盟合作的前景一片光明。盡管此次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煽風點火,東盟各國官方應者了了也是明證。
當然,對中國的東盟戰略來說,克服“崛起困境”,化解 “成長煩惱”非常重要。畢竟,在中國獨步天下的時代,東亞封貢體系存在了幾百年時間。中國要協調與東盟各國的關系,擺脫戰略上“傲慢與偏見”的束縛,打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國際環境。必須堅持互利合作的基本原則不動搖,把自由貿易區打造成把彼此利益融合在一起的“金手銬”,或者說“金紐帶”。更要不受外界干擾,凝神靜氣化解相關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的疑慮,使南海成為和平合作之海。
更進一步說,“和諧世界”的政治哲學表明,對現存的全球政治結構而言,中國是穩定的世界秩序的維護者,而不是修正者,對東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結構來說,更是如此。往事可鑒,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當東盟各國在金融危機的深淵里艱難掙扎時,中國并沒有落井下石,寧可自己遭受損失也沒有讓人民幣貶值。不僅為東盟各國雪中送炭,更凸顯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08/24/content_1119188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鄭安光是南京大學國關副教授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