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27日言論版文章:美國《外交政策》網站近期發布了專欄作家Christian Caryl的評論,他老人家憂心忡忡地將中印之間的軍事力量發展比作是一場想象的核競賽。對于在冷戰期間長大的一代來說,或許冷戰的陰影始終是難以擺脫的噩夢。“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所想看到的”。所以,中印之間任何的無心舉動,在西方帶有有色眼鏡的分析人士看來,都是蓄謀已久的舉措。無疑,亞洲的和平與秩序,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西方的一種想象,或者是經過他們的觀念和思維建構而成的想象。
首先,“安全困境”一詞,是由西方數位防御性現實主義國際關系學者發明的。它指的是相關國家均無意侵害對方,但由于國際無政府狀態的結構影響,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國家意圖難以確定、加之國家本身的認知和情感偏見,在不確定性情境中采取防御性的策略,進而刺激了對方也采取了防御性的戰略舉動。論及現實,西方諸列強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后,終于體認到和平的珍貴,才有了今日如此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當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與非西方世界(包括俄羅斯)之間的戰略競爭,尚是有增無減。
反觀東亞與南亞,在傳統的天下體系及儒家的天下世界近代崩潰之后,亞洲遭受的是西方文明的侵犯和掠奪。此后才興起了西方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由此來看,雖然東亞及南亞諸國歷史上具有和平共處的先天土壤,但由于從古代的朝貢秩序向現代國際秩序的演進過程中,舊秩序與觀念的逝去與新秩序的到來,仍有一種過渡和適應期。所以這為東亞諸國的一些紛爭埋下了種子。諸如領土爭端、新秩序的領導者空缺、文化的重新融合,等等。若以此解釋,則東亞諸國存在一定意義上的安全困境,這是一種客觀事實。但是,亞洲安全困境的存在,并不意味著亞洲諸國正在步入一種核競賽的地步。如此看待問題,實則是一種冷戰思維的再現。同理,這更多是西方的一種想象,或者是一種推己及人。
2010年是去核之年,國際核安全峰會4月份在華盛頓召開。但美國總統奧巴馬對美國核力量所持的保守態度,讓美國這個世界核大國的核裁軍只是成為一種“無核世界”的神話,難有實質的進展。目前美俄所持的進攻性戰略核彈頭分別為2100枚和2600枚。4月8日美俄簽署新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根據“新約”規定,雙方履約后各自保留1550枚。但美俄只為玩數字游戲而已,計算方法存在“貓膩”,而且條約能否生效尚存諸多不確定因素。再者,美國一家的軍費開支,是所有東亞國家軍費開支的數倍,對于亞洲國家正常的軍事力量發展,西方分析家的指指點點不知意味為何?是只準州官放火,還是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近日,據報道美國“激光炮問世震動全球”,已成功運用激光武器精確打擊目標,這似乎又重新回到里根時代的“星球大戰”計劃的豪情。如此看來,當今世界對于和平的最大危險恐怕并非是東亞國家的軍事發展,而是美國霸權主義、獲取軍事戰略優勢的根本目標沒有改變。盡管遭受了恐怖主義襲擊和金融危機的打擊,美國對外戰略的基本目標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只是在于布局的側重有所調整而已。
具體至中印關系,中印在地區和全球層面具有諸多的利益交匯點,雙方的經濟互補和經貿往來也是日益密切。2010年即將實現雙邊貿易達600億美元的目標。盡管雙方的經濟互利和戰略合作空間不斷擴大,但互信的基礎仍有待于加強。兩國交往過程中,一些有偏見的情緒和誤讀也時會出現,更有一些嘩眾取寵的言論進一步誤導兩國的視聽。偏見和誤解的產生具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同時在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參雜之下,已經形成了一種惡性的認知循環。輿論精英和意見領袖的引導作用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外交關系的推進,須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基礎支持。近年來,東亞各國的政治領導人對于大局穩定具有充分的認識,如中印之間首腦互訪頻繁,雙方已宣布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但是,領導人面對著潛在的國內社會壓力,即如果缺乏較好的社會民眾基礎的話,那么雙邊關系的發展則很難推進。
所以,無論是中印還是中日關系,重要的一點是塑造很好的相互理解的社會土壤,在這個過程中,西方的偏見無疑起到了消極的作用。但是,作為當事方的亞洲諸國,不應該被西方的偏見所迷惑,即亞洲關系的未來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應成為西方的一種想象安全困境的自我證實預言。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07/27/content_1105230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學者 尹繼武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