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21日書評文章:我有時想中國人究竟怎么了?他們攻擊起國人不文明的行為滔滔不絕,最后總要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人的素質低或者中國人的國民性需要改造。可是輪到自己頭上,只要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能干。
在這個問題上,我倒愿意再聊聊楚漁先生最近出版的書 《中國人的思維批判》。楚漁先生在其書中指出,國人在說的和做的之間總是有相當的距離。他認為這是因為國人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
中國很多思想家曾經將中國的落后歸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歸結于落后的制度、體制。但楚漁先生認為,我們要趕上發達國家,就必須對傳統思維方式進行反思,并對其進行改造。
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確有很多弊端,比如,過于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強調人如何處理和上級、下屬以及其他各類人的關系,而忽略了對人創造性和哲學思維的開發。
可經歷了上個世紀20年代的五四運動,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已經不復存在,今天雖然又出現了學習所謂國學的熱潮,但絕對不可能再把傳統文化推到其過去的地位。
其實,國人在過去的世紀一直在執著地向西方學習,特別是1978年以后,中國從來沒有如此的開放。但我們卻仍然不能像西方人那樣具有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在科學技術方面,我們一直在追隨著西方的步伐。但我們幾乎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在模仿而已,絲毫沒有創新。而在現代公民行為方面,我們中國人總是在諸多方面表現得不夠文明。
有一點,我同意楚漁先生的觀點,反省從而改變我們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而且從每一個人做起,應該是我們民族進步的有效方式。
楚漁先生舉了個例子,中國人很多人都承認我們的國民素質有待提高,但當你指向具體的一個人,說他或者她素質低,幾乎沒有會接受這樣的指責。
楚漁先生認為這就是問題所在。
中國人是一個在價值觀上很實用的民族,看待問題的出發點總是圍繞是否有利可圖。所以,籠統地談一個民族的弱點或者劣根性,對于個人而言不會有任何損失。但要一個個體正視這些問題,并改造自身,無疑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
林語堂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喜歡道德說教,喜歡籠統的概念諸如友善、仁慈、得體、忠義等等。這其實是一種懶惰的思維方式,因為它可以省卻認真研究一門學科或者一個問題的繁瑣過程。這樣的習慣也使我們在看待自己和別人時有了雙重標準。這大概也是為什么我們缺少大科學家和思想家的原由之一。
在這一點上,我同意楚漁先生的看法:國民性的改造依然是一個非常嚴峻的任務。但這個國民性的改造并不是籠統意義上的,而是需要訴諸每一個人傳統思維方式的改造。
早在上個世紀20到30年代,晏陽初、梁漱溟等一批知識分子就致力于貧民或者鄉村教育,以期通過讓社會最下層的老百姓通過獲取知識,而改造他們的傳統思維方式。
今天,這個任務仍然沒有完成。而且用任重而道遠來形容我們需要做的,絲毫也不為過。 楚漁先生在他的書中也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這意味著我們的教育仍需要不斷的改革,我們的教育首先要把學生教育成合格的公民,然后再把他們教育成具有開創性思維和有創造力的人才。
試想,如果大多數國民能夠自覺地看待自身的問題,能夠自覺地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國民的素質自然可以得到提升,國家的各項政策的執行自不待言。
當然,清談容易,做起來要難得多。也許,讓國民意識到自身的問題,應該是完成這個任務的第一步。這也應該是楚漁先生這本書的意義所在。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opinion/2010-07/21/content_11028298.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社評論員 朱淵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