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17日報道:近十年來,隨著中非關系的快速發展,有關中非關系的國際輿論層出不窮。其中既有負面的“中國新殖民主義論”、“中國掠奪非洲資源論”,也有正面的“中國促進非洲發展論”和“中國機遇論”。
我們常用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維度來衡量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西方與非洲的關系相比,中非關系在這兩個維度上似乎都不占優勢。
從時間維度看,雖然中非間最早的接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我國的漢代,但真正意義上以及經常性的中非交往則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時間跨度也就短短的60年。而西方則從15世紀開始就踏上了非洲,在非洲進行了數百年的殖民統治,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可謂相當廣泛和深厚。
從空間維度看,西方(特別是歐洲國家)與非洲僅隔地中海相望,感覺上常把非洲當成自家的后院。相比而言,中國與非洲則在地理上相距萬里。大多數中國人仍把非洲看成一個遙遠和神秘的大陸。中國的非洲問題學者更是少有機會到非洲調研。
不過,基于遭受殖民侵略的共同痛苦歷史記憶以及現當代在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中求生存和求發展的共同發展訴求,更重要的是,秉承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則,現當代的中國與非洲國家的關系在短短的60年里走過了建立、發展和全方位快速發展的三個階段。
在20世紀50年代到70 年代末的第一階段,中非關系主要體現在反帝反殖、爭取民族解放和鞏固國家獨立斗爭中的相互支持。20世紀80年代的十年是中非關系發展的第二階段,與這一時期我國實行的改革開放總方針相對應,經濟因素在中非關系中的比重上升,強調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展多種經濟技術合作 。
進入90年代以來,中非關系進入了全面合作的第三階段。除繼續加強中非經貿合作的力度外,中國還重視從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多渠道、多層面地全方位發展中非關系。
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的成立則為加強雙邊交流、溝通和合作建立了機制化的戰略平臺,中非關系在這一戰略機制的強力助推下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如在政治層面,頻繁進行的中非雙邊高層互訪以及在國際重大問題和雙邊事務上的相互支持有力地推動著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在經濟層面,中非貿易額在近十年里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長,從2000年的100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068 億美元。
如今,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僅次于歐盟的非洲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對非投資也從2001年的5000萬美元提高到近年來的年均10億美元。非洲還成為了中國第二大海外勞務工程承包市場。在非洲的中國人已近百萬,在非洲開展經貿活動的中國公司已達1600多家;在文化和教育層面,以弘揚中華文化和推動文化交流為宗旨的“孔子學院”在非洲雨后春筍般地建立,非洲來華留學生和各類人力資源培訓班的數目也呈直線上升趨勢。
后發而勃興的中非關系自然引發了非洲的興奮和西方的關注。在非洲,雖然在一些非政府組織和媒體中也存在對中非關系的負面評述和報道,但積極和建設性的看法仍是主流。許多非洲的有識之士都認為,雖然中國也到非洲來開采自然資源,但與西方半個多世紀以來免費攫取的做法不同,中國向非洲提供了基礎設施建設和大量投資作為交換。中國在最近30年的快速發展雄辯地說明,非洲不能再把歐美模式看成解決問題的藥方。非洲必須牢牢抓住中國的尾巴(當中國往前奔跑,非洲也能隨之前進)。中國參與非洲事務是非洲發展的最新機遇,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的歷史機遇,非洲必須牢牢抓住,決不能再錯過。即使是普通民眾,因其從中國的經貿活動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中直接獲益,也對中國人的到來持歡迎態度。
中非關系的快速發展自然也令那些把非洲視為自家后院的西方國家感到不安。感到中國人動了自己在非洲的“奶酪”的一些西方政客、媒體和非政府組織開始把聚光燈對準中國政府、公司乃至個體戶在非洲的一舉一動,用放大鏡觀察中國人在非洲可能產生的任何瑕疵。一些負面的公司個案被渲染成帶普遍意義的國家行為,正常的資源開發合作被描繪成“資源掠奪”。中國公司參與全球化競爭,以高效低價競標成功的項目被指是搞了暗箱操作或者政府的幕后支持,等等。
另外,指責和批評還指向了中國政府一貫堅持的“不干涉內政原則”,認為這一原則實際上是對所謂“無賴”或“失敗國家”的變相支持,不利于西方國家在非洲推動的民主、人權事業以及反專制和反腐敗運動的進展。這一指責乍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細細分析,這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聯系。
姑且不論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主要依靠自身努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民主”、“人權”和“良政”并不是建立在沙基上的海市蜃樓,不可能通過漂亮的口號和一味的鼓吹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它必須建立在經濟發展以及人民教育水平和法制、民主意識提高的基礎之上。因此,中國在非洲大力發展經貿合作(僅中非貿易一項近年來對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達20%),幫助非洲國家大規模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減少貧困,大力開展對非人力資源培訓等,實際上就是在夯實非洲實現民主和良政的經濟基礎和人力資源基礎。說到底,非洲的發展道路選擇畢竟掌握在非洲人民自己手中。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thinktank/2010-07/17/content_1011904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賀文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