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16日言論版文章:德國總理默克爾此次訪華,意在夯實中國、德國這兩個亞洲、歐洲“經濟發動機”的經貿關系。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迅速,去年即便其他G20成員國還在與世上罕見經濟衰退苦苦作斗爭時,中國仍然風頭不減,這有效帶動了亞洲經濟整體的走勢向好。
最近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顯示:德國仍然扮演著歐洲經濟“火車頭”的經典角色。今年第二季度,德國制造業產值相較于2010年頭三個月上漲了5.6個百分點。建筑、化工業產值的恢復已經超越了此次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而其他主要行業的產值也正在恢復到以往的最高峰。在德國經濟的恢復過程中,中國是一個主要的驅動力。梅賽德斯-奔馳宣布,僅今年6月一個月,該公司就在中國銷售了13700輛汽車。其他德資企業在華的產品銷路也有類似的改善。
總體來看,德國今年出口增長了15個百分點,這得益于歐元兌美元貶值10%。德國出口向好,對于歐洲其他急于擺脫衰退的國家來說是個好消息,這些國家現在忙于勒緊褲腰帶、厲行節約。
不過,歐洲其他國家若寄希望于德國能采取措施拉動內需,那么它們還真得等上一陣子了。德國這個國家自古以來,一脈相承地就對借債和通貨膨脹沒有好感。雖說美國人平均每人都持有多達12張的信用卡,但德國人人均只有兩張。在大多數德國人看來,希臘人向來花錢鋪張,所以柏林方面對于出臺救助措施幫助希臘一事態度非常猶豫。最終德國還是向歐盟提交了援助希臘計劃,但是德國也沒忘把話先說清楚:德國政府的口袋也不是掏不見底的。
德國一直希望能削減公共開支,但執政的保守派聯盟黨與自由民主黨仍有分歧存在。默克爾想要駕馭執政聯盟、在其中樹立權威,但這個執政聯盟看來更喜歡公開爭執于“如何削減預算支出”,而非治理國家。上個月,默克爾又碰上了一件駁她面子的事:她所支持的總統候選人武爾夫,競選角逐到了第三輪投票才最終確定勝選。
默克爾此次訪華之旅倒是可以讓她大松一口氣,不用太過煩神。德國是中國在歐盟區最大的貿易伙伴國。默克爾和中國總理溫家寶有望簽署一系列經貿大單,雙邊關系也會因此而進一步鞏固。
然而,貿易政策向來是歐盟比較強勢的一塊,因此柏林方面在決策時仍然需要遵從歐盟的意志。近期歐盟與中國在一系列戰略談判中陷入僵局,其中貿易問題當屬進展最不順的議題。布魯塞爾方面認為,中方并未實現加入世貿許下的承諾、有效保護知識產權,并且還批評中國制定了很多惠及國內企業的零關稅政策,認為這些政策反倒是針對歐盟企業設置的壁壘,使得想要打入中國市場的歐盟企業營生更加艱難。反過來,北京則方面則指責歐盟喜歡濫用反傾銷措施。
與此同時,歐洲人對中國的態度也在發生著變化。近期一項民調顯示,超過50%的歐洲人擔心中國會帶來“不公平的經濟競爭”。這些擔憂心理很有可能會給貿易保護主義呼聲火上澆油,要知道這種呼聲在美國國會已然非常刺耳和清楚了。
媒體對于中德兩方互相如何看待對方,也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據最近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0%的中國人認為他們“能從國內主要媒體上準確了解到德國的大致情況”,而且超過50%的人認為德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存在偏見”。出現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方在價值判斷上的不同:德國媒體向來愛渲染人權問題。
這一點在今年1月份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訪華期間表現得尤為明顯,韋斯特韋勒曾表示,“促進人權,保護少數群體,維護輿論、出版、宗教自由是體現我們價值觀的外交政策核心點”。
2007年默克爾會見達賴喇嘛時,兩國對于達賴喇嘛的意見產生了小小的分歧。那次會面受到了北京方面的嚴厲批評。中方因此還取消了與德國高層的一系列訪問與會談。
默克爾此次來華期間不可避免地要談到人權問題,不然她回國之后不好在國會交待,也無法跟國內社會輿論交待。但她此行的焦點將放在貿易和經濟議題上。默克爾此行隨行的還有德國商界人士,他們此番希望能夠深化中德之間良好的經貿關系。德國商界往往并不熱衷于提及敏感議題,比如人權問題。但是規矩還是要引起忠實的,中國未來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球市場,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遵循全球通行的規矩。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opinion/2010-07/16/content_1011446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弗雷澤·卡梅隆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