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8日評論:美國和歐盟在過去幾天內接連對三種中國產品實施強制性進口限制。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將對歐中關系產生怎樣的影響?會帶來合作,還是催生保護主義?中美貿易關系是雙邊的。歐中貿易關系也是雙邊性的——至少在理論上是。
總體而言,歐盟經濟規模超過美國。但歐盟包括27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絕大多數都是歐元區國家,也有一些不是。盡管歐盟國家有著共同的貨幣政策,但歐盟缺少共同的財政政策。你可以想象一下,中國的每個省就像歐盟的每個國家,它們擁有共同的貨幣政策,但許多省份卻使用不同的貨幣,而且所有省都制定了各自不同的財政政策,那么你就明白歐盟現在面臨的困境是怎么回事了。
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除了常規的政治、貿易及經濟會議,中歐之間存在超過24項對話及協議,從環境保護到工業政策,再到教育和文化。盡管中歐貿易是建立在雙邊貿易關系基礎上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歐洲國家在雙邊貿易中都扮演著平等的角色。因為一些實際的目的,德國、荷蘭、英國、法國和意大利占據歐中貿易的70%,主導了歐洲與中國的經濟往來。
德國一個國家就占據雙方貿易的三成,德國也是歐盟的核心經濟體。德國經濟形勢決定了歐洲經濟的整體走向。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表示支持援助希臘的救市政策后,默克爾在國內的支持率急劇下降。政治上,默克爾的右翼聯盟變得越來越脆弱。從另一方面講,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的復興將只會進一步加強中德間的經濟合作的傳統往來。
與北歐國家一樣,荷蘭是歐洲為數不多的幾個預算盈余國家,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盡管經濟危機迫使荷蘭政府換屆,但政治首腦的改變并不一定帶來貿易變化。法國前任總統希拉克主張“多極世界”,與中國思想擁有諸多共同之處。盡管新任總統薩科奇對全球問題與前任有著完全不同的觀點,而且他在法國國內的民意支持率一路走低,但這并沒有影響法國始終將對華貿易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英國現在的財政赤字已經上升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1%。大選過后,新任首相卡梅倫警告英國國民要過“幾十年”艱苦的日子。英國過去是歐盟對華最大的投資國。中英貿易額達590億美元。自由民主派政客當政,保守黨必將尋求與中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受債務問題所累,意大利成為歐盟內部的焦點。總理貝盧斯科尼試圖將公共開支減少310億美元,意大利政府被各種示威搞得焦頭爛額。盡管國內問題叢生,意大利依然在努力尋求讓更多的本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同時吸引中國在意大利投資。到目前為止,中國在歐盟最重要的幾大貿易伙伴在對華貿易上保持穩定。那些對華出口高技術產品的歐盟小國也同樣竭力穩固對華貿易關系,例如出口汽車的瑞典,以及出口手機的芬蘭等。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讓人們對全球經濟復蘇深感擔憂。歐盟現在的政策會導致經濟增長停滯,通貨緊縮壓力增大,歐元將進一步疲軟,居民購買力下降。過去,歐中領導人已經達成一致意見,要努力促進雙邊投資和貿易,積極應對經濟衰退。現在的危機有利于打開歐洲內部高端先進市場,中國的資本和就業機會也必將使歐洲國家獲益。
通過開展“高級經濟與貿易對話”,歐中雙方可以抓住機遇,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經濟合作推向新水平。但目前增進合作的可能已經被日漸增多的摩擦取代。最近,歐盟在“全球貿易預警”標準(Global Trade Alert criteria)中別列為貿易保護主義最嚴重的五大經濟體之一。過去幾天,美國和歐盟為三種中國產品設置了強制性進口關稅。這表明全球危機還遠未結束。歐盟最困難的時候還未到來。世界現在最需要的是可持續增長。在未來幾年時間內,只有中國和其他幾個新興經濟體有能力拉動世界經濟增長。因此,歐盟和中國斗則兩敗,合則兩利。
作者 丹·斯坦博克(Dan Steinbock)為美國獨立智庫印度、中國及美國研究所(India, China and America Institute)國際經濟主任研究員。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07/08/content_10079324.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