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6日言論版文章:在上個月舉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的大背景下,中美兩國繼續就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如果談判最終成形的文本更多地惠及美方這一邊,那么這將會威脅到中國的金融穩定與經濟增長的穩定。
早在2008年、小布什總統的任期內,中美兩國就針對中美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展開談判。奧巴馬總統就職之后,在2009年11月份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對此談判大開綠燈,兩國于是同意“加快”談判的進程。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的經濟發展是史無前例的。在這三十年間,中國不僅實現人均GDP的年平均增幅一直維持在8個百分點的高位以上,同時據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中國還讓3億人口擺脫了貧困——這一數字大約等于整個美國的總人口。
中國在所有發展中國家中,是全球化做得最好的一個國家。中國并未屈從于“華盛頓共識”政策的意志放開金融管控、實行貿易投資自由化,最終避免了重蹈南美國家金融動蕩、經濟增長低迷的覆轍。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全面推行了市場經濟,并且中國也意識到融入世界經濟對于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近三十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式,可以用鄧小平同志的一句話進行精辟地概括:“摸著石頭過河”。換而言之,中國人在經濟領域的開放、探索是長期的、持續的、逐步推進的,目標是融入經濟全球化,在這其中,人們有一項廣泛的共識:中國政府對于推動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從宏觀經濟的層面來考察這一經濟發展方式,不難發現,中國在貨幣和匯率政策上走的是一條穩妥、有序、可控的道路,人民幣匯率緊盯美元,同時中國對于資本的有效控制保證了國家能夠實行獨立的貨幣政策。
近些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進行了無數研究,結果都顯示:中國對于資本的管控不僅有效保證整個國家在金融危機前后實現金融秩序的穩定,而且這對于中國逐步松動對匯率的嚴格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從微觀經濟的層面來看,中國加大了對研發領域以及專科教育的支持力度,同時還配套頒布了相應的產業刺激措施來推動部分戰略產業的發展,比如電子業、汽車制造業以及眼下熱門的風能產業。
近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趙忠秀教授與同事在一份學界內部交流的期刊上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在制定部分產業政策的時候,有效參考了外國企業的投資意向,包括這些企業準備進入哪些市場、哪些地區,并且要求與外國公司成立合資企業,這樣中國這邊的企業就能夠獲得先進的技術能力,進一步將中國打造為世界級的出口龍頭。
外商對于中國這類政策從未表現得欣喜若狂,但它們確實也清楚地看到:中國經濟發展從中獲得的收益,要遠勝過中外合資所付出的經濟成本。
如果中美雙邊投資保護協定最終的條款與美國現有的其他投資保護協定相同,那么中國目前的這些政策都要進行改變了。美國目前所簽訂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都繞開了締約方的金融管控、并且無視對方國家對于外資投資的最低要求。而且,目前形態下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BIT),有著一整套解決機制來了結外商與投資目的國之間的爭端糾紛,那就是:締約國的外商可以不用在投資目的國的行政框架內解決糾紛,而是直接將仲裁請求提交世界銀行的特別法庭,要求由中國政府直接進行經濟賠償。
上文提到的商業糾紛,與世界貿易組織(WTO)所受理的經濟糾紛是大不相同的(世貿組織對于中國大部分外資投資政策是持贊成態度的),在世貿組織的解決框架內,政府參與到糾紛調解中來,因此很多貿易摩擦大事件都披上了外交的色彩,在解決過程中,相關國家的公眾利益、地緣政治等因素都列入考慮范圍之內。
中國目前簽訂了120個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美國則簽訂了40個。到目前為止,中國簽訂的所有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都不允許中國放棄對投機資本的管控、對外商直接投資要求的限制。誠然,中國近來與德國簽訂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有點例外,這回的協定并未將外商投資的具體要求包括在內。
根據我近期為聯合國做的一項研究,中國與其他主要出口大國比起來,在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的政策上延續性更強。中國在與美方就投資保護協定討價還價時要強硬一點,在涉及金融管控和投資要求方面要爭取對中方有利——這樣才能保證中國國內宏觀經濟的穩定,為今后經濟的持續增長帶來不竭的動力。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07/07/content_1007342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美國波士頓大學國際關系學副教授、清華大學訪問學者 凱文·P·加拉格爾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