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6日評論版文章:G20峰會是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沒人能確切地預測它什么時候結束。它自稱“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但它在諸如機構組成、合法性以及議程等重要方面存在的問題仍然有待解決。
在去年的匹茲堡峰會上,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表示,G20將取代G8成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平臺”,然而這一愿望至今也沒有變成現實。今年6月底G20多倫多峰會開幕前,G8峰會照常舉行,地點也是多倫多。
今年11月,G20峰會將在在韓國首爾舉行,這是二十國集團峰會自召開以來首次在亞洲舉行會議。同時,這也為亞洲各國提高自身代表性和發言權提供了機會。G20首爾峰會上將會提出國際金融監管標準規范,亞洲各國應當協同一致,為爭取共同利益而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G20峰會上,中國、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和韓國等國代表了亞太地區。除了尋求同美國和歐盟達成雙邊協定、加強雙邊對話,二十國集團中的各亞洲成員國應如何加強在該集團中的參與,聯合擴大其在經濟、政治等領域的影響力?亞洲作為一個整體,又應如何擴大自己在二十國集團中的話語權?筆者認為有以下三條途徑。
首先,亞洲各國應承認東盟在區域結構中的核心地位,并努力使東盟代表在二十國集團中的成員地位正式化。在當前二十國集團邀請區域性組織代表參加G20峰會的機制下,東盟主席和秘書長出席了在倫敦、匹茲堡以及多倫多舉行的G20峰會。今年4月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的東盟峰會通過了《東盟峰會主席聲明》。聲明中說,“東盟堅信,今后,通過東盟主席和秘書長對G20峰會的不斷參與,東盟定能為二十國集團的協商作出貢獻。”但僅有這些還不夠。為使東盟代表在G20峰會中的參與權更加正規有序,亞洲各國必須付出巨大的外交努力。
其次,為協調各國政策,促進各國達成共識,在G20峰會召開前,亞太各國應組織召開擴大型的“東盟+3”會議。亞洲金融風暴過后,包括東亞及太平洋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和東盟監督進程在內的一系列協調各國政策的論壇得以建立。其中最為廣泛、獲得最多技術支援的是東盟+3經濟評估和政策對話(ERPD),它聚集了來自13個國家的財長和代表(13國包括東盟10國和中、日、韓)。
監測金融部門漏洞的體系和銀行金融危機的早期預警系統也相繼建立。新加坡最近宣布,將于2011年5月前建成東盟+3宏觀經濟研究院,以支持東盟+3經濟評估和政策對話。
隨著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同其它國家往來的日益密切,東盟+3也應當邀請這些國家參與其政策協調會議。在G20峰會前舉行擴大型的東盟+3會議,能使東盟代表在G20峰會上提出更為有力、更具建設性的議題。
第三,亞洲各國應通過支持并加入在新加坡召集的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3G),同世界其它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交流看法。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由24個中小型國家組成(其中包括亞太地區的文萊、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和越南六國),其目的在于在二十國集團的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就各國的協調與合作開展建設性對話。
全球治理委員會在其提交聯合國的文件中提出了若干重要建議,如在G20峰會召開前,二十國集團應盡可能地與非成員國進行廣泛的磋商。
聯合國秘書長應在二十國集團發展進程中的各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全球治理委員會建議,二十國集團應使自身呈現出“可變幾何”的形態,以確保非成員國能夠參加二十國集團的部長級會議和其它會議,非成員國的高級官員和特定問題的專家能夠參加二十國集團的各個工作組。此外,二十國集團還應繼續邀請知名的區域性組織參加G20峰會。
二十國集團為亞洲各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向世界展示其國際貨幣、金融結構以及其它方面改革的成果。現在是亞洲各國采取行動的時候了,而G20首爾峰會的到來,恰恰為亞洲各國采取上述行動提供了良機。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07/06/content_1006803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問題研究院副教授 亞洲發展銀行區域經濟一體化辦公室高級主任 Pradumna B. Rana 編譯 趙欣瑩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