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25日評論版文章:2010年6月26至27日,加拿大將在多倫多主辦20國集團峰會(G-20 Summit)。在全球經濟仍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但在一些地區也出現了經濟復蘇的跡象時,20國集團峰會將給世界經濟調整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在2009年的美國匹茲堡20國峰會中,參與國的領導人一致同意建立一個包括政策及措施的框架,共同達成全球強有力的、持續及平衡的發展。在這次的20國峰會上,參與國領導人如何才能進一步推動這種共識呢?
20國集團的經濟加在一起,占世界90%的國民生產總值、80%的貿易額和2/3的人口。這些國家的領導人聚在一起,商討世界經濟大事,就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展開對話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20國集團的討論要最終達成協議、并成為世界各國遵守的規則,這里面肯定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不會一帆風順。
首先,20國集團并不是一個“同質”的組織,20個成員的發展階段相差不小,有些國家是發達國家,另一些是發展中國家;有一些是金融大國,靠“食利”創造價值;而另一些是制造業大國,主要靠出口賺取利潤;還有些是原材料與能源生產國,它們的發展取決于制造業大國是否需求增長快,同時又取決于金融大國是否能穩定住商品期貨市場與貨幣價值……,等等。20國集團的發展趨勢很可能是最后變成一個“大帽子”,下面還有各種各樣的集團在開會、磋商、協調立場,最后拿到20國集團首腦會議上來討論。
其次,因為這20國集團中成員國的利益分歧很大,所以在前幾次召開的20國集團首腦會議上,各種不同的聲音此起彼伏。
2009年在美國匹茲堡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達成了6大共識:構建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發展的框架;確保銀行金融監管體系控制風險;改革全球金融組織架構,增加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權和投票權;采取新措施幫助最貧困國家;逐步停止非高效化石能源補貼;維持開放,邁向更綠、更可持續的發展。但具體成果并不多,只決定了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中的份額和投票權,決定了20國集團峰會的機制化、常態化,每年舉辦一次,以協調各國的經濟政策。
中國積極參與20國集團的磋商,希望能促成一致,有效地對付全球性衰退,恢復經濟增長。但我們也絕不應忘記,G機制只是個俱樂部,是個磋商機制,參與者必須一致同意才有約束力。我們一直主張國際關系的民主化,主張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20國集團絕不能代替有200多個成員國參與的聯合國組織及其旁支機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貿易組織等)。只有聯合國那樣的國際組織做出的決定才是對成員國有約束力的決定。
20國集團在可預見的未來,在討論與磋商重建未來國際金融秩序方面應該能起到更大的作用,但這個過程肯定不太短,而且7國集團、8國集團、金磚四國都在20國集團中,各種“集團”的博弈不可避免。在這次加拿大的峰會上,美歐在金融監管改革上的分歧就不小,金磚四國與它們的立場也不一致。
金磚四國的經濟雖然差異不小,但都是迅速發展的大國,在國際經濟中有許多共同利益契合點。最近一些年來,金磚四國的經濟合作,貿易與投資都發展很快,貨幣合作也初見成果。除在20國集團峰會內金磚四國領導人頻頻會晤、互相磋商,協調立場外,這四國領導人還定期舉行會議,金磚四國峰會已逐漸成為制度。金磚四國在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方面有共同利益,立場也相近。隨著金融危機的演化,發達國家也都在努力分化金磚四國,希望能把一些成員拉到自己一邊。如美國就想拉住巴西與印度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向中國施壓。
無論如何,金磚四國峰會后領導人都表示,金磚四國不是一個封閉的組織,以后可能還會向其他國家開放,吸收更多的發展迅速的國家進入。中國應該支持這種發展方向,更多地形成“南南合作”的制度化框架,促使國際經濟秩序更加公平、公正地發展。
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有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更應該在20國集團中能反映、代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20國集團包括世界上的工業化國家,也包括最近迅速崛起的發展中大國,但世界上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在20國集團中沒有代表,有誰來替它們在20國集團中說話呢?金融危機爆發后,雖然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遭到了重創,經濟也陷入了衰退,但許多發展中國家受到的痛苦更大。中國這兩年雖然加大了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但也受到一些國際輿論不公平的批評。在20國集團的會議上,中國應該不僅為自己說話,捍衛中國自己的經濟利益,同時也該推動金磚四國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說話,讓20國集團各國在協調宏觀經濟政策時也多考慮一些那些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只有當更多的發展中國家為世界經濟的恢復與增長做出更大的貢獻時,世界經濟的發展才會更加穩定,更加公平。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06/25/content_1001750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丁一凡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