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18日報道:在希臘債務危機下,歐元動蕩,歐洲經濟不穩,世界經濟面臨二次觸底風險,呈現多元化的危機結構。在此,G20多倫多峰會如何協調多元的政策,克服多維的危機,成為維護世界經濟穩定復蘇的新課題。
在4月的G20財長會議上,雖然各方曾一度達成了一致的判斷,認為世界經濟已經出現超乎預想的復蘇狀況。但之后不久,隨著希臘危機惡化,并向地中海沿岸的南歐各國,以及準備加入歐元的中東歐各國波及,引發市場新混亂,歐元迅速貶值,世界股市連鎖下挫。而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市場,歐洲經濟的震蕩,又連鎖引致新興國經濟預期下滑,世界經濟的復蘇步伐紊亂,充滿新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危機結構更趨復雜化。
近期,在釜山召開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發達國家與新興國經濟復蘇的溫差被提上日程,與財政重建、金融管制并列為G20的新課題。
事實上,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閉引發金融海嘯后,中國等新興國經濟持續表現了世界經濟的新引擎功能,發揮了促進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作用。而在全球經濟危機一年半后,新興國經濟日趨表現過熱跡象,乃至呈現多種泡沫癥候群。規避通脹風險,有效抑制泡沫升騰,成為新興國維護經濟穩定運行的兩難課題。
盡管美國、日本為主的發達國家經濟表現了不同程度的復蘇,開始由“政策刺激型復蘇”,逐漸駛入企業主導的“市場自律型復蘇”軌道。比如,美國的汽車等主要產業生產回升,總體出口增加,企業收益好轉,新增雇用連月遞增;日本企業依托中國市場出口擴張,庫存減少,國內設備投資出現增長勢頭,大企業收益明顯好轉。但在歐洲債務危機、歐元動蕩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經濟事實上呈現了通貨緊縮的新癥候。
目前,雖然市場流動性并沒有明顯緊缺,但企業通過債券、股票發行等籌集資金的規模在明顯縮小,已接近雷曼兄弟倒閉剛過后的狀況。特別是,在歐洲,國債危機與銀行系統聯系,歐洲的金融市場風險上升,銀行在信貸上表現了消極的惜貸情形,加劇了經濟萎縮。
如此,世界經濟形成了新興國呈現通脹壓力的同時,發達國家又表現了通貨緊縮的隱憂,世界經濟復蘇態勢呈現雙重結構。
從國際政策協調看,這種雙重結構,使各國的政策協調難度加大,使世界經濟復蘇環境平添了新風險。在此,如果新興國過早退出刺激政策,回歸平時政策體系,世界經濟復蘇的引擎恐怕將因此而熄火,直接陷入二次衰退局面;而若新興國推遲退出,又恐將醞釀更嚴重的泡沫風險,面臨兩難選擇。
另方面,在新興國經濟存在泡沫風險下,作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市場,發達國家若繼續執行“戰時型”金融政策,恐將加劇世界資金向新興國流動,不僅無助于刺激本國經濟擺脫通貨緊縮環境,反而會加劇新興國的泡沫風險,。
事實上,關于危機政策的退出問題,IMF一直強調“財政健全化”是各國退出政策的前提;而世界經濟是否出現自律型復蘇狀況,是選擇政策退出的基本依據;同時,協調政策,有序退出,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是各國選擇退出時不得不考慮的基本方式。
但令人擔憂的是,作為維護歐洲經濟穩定的最主要國家,德國選擇了“緊縮型財政政策”和“禁止賣空型金融維穩政策”,放棄減稅政策,而沒有積極負責地擴大內需,促進區內均衡投資,振興區域產業,吸收歐元區其他國家的出口,反而加劇了歐洲的財政、金融不穩。美國則是單純瞄準全球金融監管改革主導權,積極擴張出口的同時,近期又表示率先削減財政支出,而無視別國貨幣、金融穩定,片面追求重振美元。日本更是緊盯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訂單,走新型的重商主義路線,在環保、能源等領域全面展開海外擴張,資金外流加速,使中國等新興國的控制通脹、抑制泡沫政策難度加大。英國新政府一方面強調要與歐盟各國合作,另一方面,則強化英鎊對歐元的競爭,在考慮規范倫敦銀行業的同時,擬通過刺激本國新興制造業發展,強調英國的產業復興。
發達國家的危機對策,與國際商品市場、金融市場的變動風險結合,不利于G20形成有效的政策協調,難以維護世界經濟的整體復蘇。
匹茲堡峰會后,G20被視為協調全球政策的最主要的國際論壇。而面對世界經濟的雙重復蘇結構,以及多元化的危機結構,尤其是,歐洲各國普遍喪失了利用財政刺激經濟的手段背景下,發達國家如何在G20上推動“財政健全化”與“金融規范化”,切實發揮維護國際金融系統穩定的功能,將成為關乎世界經濟能否順利、有序復蘇的關鍵課題。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06/18/content_998704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劉軍紅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