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11日報道:中國寄望薯類作物,特別是馬鈴薯和甘薯種植以保證滿足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糧食供應。
謝開云, 中國農業科學院及國際馬鈴薯中心北京聯絡處專家說種植馬鈴薯和甘薯將幫助中國實現到2020年糧食增產1,000億斤的目標。
“中國科學家在水稻,小麥和玉米這三大糧食作物上的研究開發已經盡力。但薯類作物還有待進一步開發,”他說。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 中國2008年糧食總產量達52870.9萬噸,其中的47,027萬噸是水稻,小麥和玉米。
“提高這三種糧食作物產量的空間已經不大了。相形之下,種植薯類作物,特別是馬鈴薯有很大的潛力,” 謝說。
相比水稻和小麥,馬鈴薯種植需要的水量比較小,并且對土地質量要求不高,這些都是馬鈴薯種植的優勢所在,特別是當中國正在面臨水短缺和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
中國在三大糧食作物單產上都領先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小麥產量是4.61噸/公頃,世界是2.76噸/公頃。我國水稻和玉米單產分別是6.38噸/公頃和5.28噸/公頃,而世界平均單產分別是3.38噸/公頃和3.41噸/公頃。
作為稻米之鄉,中國在過去很多年都沒有給予馬鈴薯種植足夠的重視,導致現在的產量比較低。
根據中國農業年鑒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大約530萬公頃,占世界總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但平均單產只有15噸/公頃,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平均45噸/公頃。
中國政府自2007年起在一些省份開展試點項目以加緊提高馬鈴薯產量。
“通過在陜西省榆林種植優良品種,那里的馬鈴薯單產達到75噸/公頃。可以預計在全國實現平均單產30噸/公頃并不困難,”謝說。
今年二月,中國政府與國際馬鈴薯中心簽署協議將在北京建立馬鈴薯研究中心。“這個中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開發出適合在中國地區生長的優良品種,”謝說。
同時,今年年初,國務院宣布對種植馬鈴薯良種的農民給予補貼。
“顯然政府對發展中國的馬鈴薯產業抱有很大的決心,”他說。
中國預計到2030年當人口開始保持在大約15億規模的時候,每年需要多生產1億噸糧食。
然而也有專家質疑種植薯類作物是否真的對中國糧食安全如此重要。
陳凡,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表示當前的食品消費結構意味著馬鈴薯不會代替水稻和小麥成為中國的主食。
“目前,對于中國大多數人來說,馬鈴薯只是作為蔬菜食用,他們還沒有習慣像很多外國人一樣把馬鈴薯當作主食。”
農科院教授盧布說依據目前的種植技術,中國的三大糧食作物依然有提高產量的空間。
“比如水稻,先進的栽培技術可以將單產提高到9噸/公頃。另外,國家也在努力擴大=三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這些都將有效保障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hina/2010-06/11/content_996429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金珠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