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8日評論版文章:廣東珠海市一家服裝廠的老板說,制造業已經是一個岌岌可危的行業。和許多同行一樣,他也要卷鋪蓋回家了。20年前,受到當地廉價勞動力的吸引,許多投資者涌入珠海。 而今,T恤、玩具、塑料花、瓷磚、掛鉤、彈簧等制造品的全盛時期已經一去不返。比起廣東,孟加拉國、越南等國的制造業成本更加低廉。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攀升,中國會失去其“世界工廠”的地位嗎?
勞動力價格的攀升是不可避免的。2008年,中國政府通過了更加嚴格的新勞動法,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近期一些改善農村地區經濟狀況的政策的實施,也大大減緩了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速度。而工人們也要求發放更多的補償金以滿足大城市生活消費不斷上漲的需要。最近,本田汽車公司位于廣東省的一家全資零部件工廠出現罷工。這一事件表明,隨著城市生活消費的不斷上漲,工人也要求發放更多的補償來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工資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
這家零部件工廠員工要求將1500元人民幣(約合220美元)的月工資,增加到2000元至2500元(約合373美元)。顯然,中國的工廠已經無法繼續提供廉價商品。
服裝生產行業,是以廉價勞動力為市場競爭優勢的中國企業走向衰落的典型。根據美國顧問公司Jassin O'Rourke所發布的調查結果,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要高于亞洲其它7個國家。在中國沿海省份雇傭一名工人每小時的平均花費為1.08美元,內陸省份為0.55至0.80美元。印度的勞動力廉價水平排在中國之上,居第7位,雇傭一名工人每小時的平均花費為0.51美元。孟加拉國則在勞動力廉價水平排行中高居榜首,雇傭一名工人每小時的平均花費僅為上海、蘇州等地的五分之一。
過去兩年間,金融危機不僅加重了中國勞動者的生存壓力,也給外國對于中國勞動力的需求帶來了災難性的沖擊。2009年,中國的出口額比2008年減少了16%。其中勞動密集型產業淪為出口下滑的“重災區”。2008年,紡織業的利潤出現了10年來的首次下滑。2009年3月,電子和IT產品的出口較前期暴跌近25%。
2010年,盡管中國的出口形勢已出現逆轉,但金融危機的影響仍然清晰可見。到2010年1月,中國的出口額已恢復至2008年同期的水平,然而許多工廠已經倒閉。
對于中國的制造業者來說,生產成本的長期上漲和出口的短期下滑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政府和企業并沒有對競爭力的減弱聽之任之。
這些不利的條件已在無意中,推動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拖延已久的重組。隨著生產成本的上升,中國的生產商已經在尋求更高的價值、新的利基,以期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影響政府的決策。
在中國的沿海一帶,各個地方政府正在規劃藍圖,努力將當地公司推向產業鏈高端。以中國的紡織業中心、有“絲綢之鄉”美譽的江蘇省為例,江蘇省各市GDP總值的四分之三都來自紡織品生產。然而去年該省的紡織品出口減少了15%。對于當地經濟決策者來說,出口的下滑無疑為他們敲響了警鐘,敦促他們進行改革。
結果,江蘇省的官員不再滿足于服裝制造。借助一系列的行政指導和貨幣刺激相結合的方式,市政府計劃在3年內,將紡織品中服裝的產量份額減少25%,并計劃增加對化學纖維工業應用,因為化學纖維有望比服裝生產帶來更多的利潤。
據當地官員稱,當地的工廠已具備了大規模生產原產于日本的超薄纖維的能力。
全球大量的工廠倒閉看似殘酷,實際上卻是產業升級的有效手段。訂單的大量減少極大地打擊了那些利潤微薄、艱難生存的低端生產者。
2008年底,中國有將近一半的玩具工廠破產。盡管從短期看來,小規模生產者的退出只是一個警告,然而從長遠看來,卻為在危機中生存下來的企業帶來了福音。隨著各公司鞏固了自己的市場份額,它們開始努力獲得規模效益。一些大的公司有能力匯聚各方資源進行產品研發,而這正是中國企業努力向產業鏈高端攀爬的重要手段。
在這方面,集團企業在市場上更具有發言權。從傳統意義上來說,中國的合同制企業散布各地、競爭激烈,它們在國內外的規章制度中幾乎沒有發言權。例如,江蘇的生產者們被迫適應出口市場中變化無常的生產安全和環境標準。
這一情況將有所改觀。隨著在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各個企業規模逐漸擴大,中國的企業能夠在與政府以及外國公司打交道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議價實力。練習在國內外的政治事務中享有更多的發言權,意味著中國的出口商出口活動的不確定性會相應減少。
以聯想公司,中國最大的電腦生產商的發展戰略為例。該公司雇傭了華盛頓一名“說客”,據報道,這是中國第一家采取“游說”戰略的公司。
中國出口最初的優勢在于低廉的成本。而在未來幾十年中,中國已無法保持這一優勢。然而,如果就此認定中國制造業會持續低迷,那就大錯特錯了。與許多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國內環境更加穩定,并且中國政府也對外國的投資表示歡迎。
在中國的一些地區,業務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不斷增長的生產成本,許多地區都建立起了產業集群。并且國內消費也在不斷地增長。
更重要的是,隨著低端、廉價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為高端的產業,中國不僅要向更具價值的制造品轉移,也要向諸如設計一類的服務業進軍。這一轉變也將使美國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當中國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分生蛻變出來,我們有希望看到規模巨大的公司能夠斥巨資支持產品革新與設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政府在商業和貿易方面的決策。因此,“中國制造”并沒有喪失其在國際上的優勢地位,而是以新的形象、新的姿態重新昂立于世界市場。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opinion/2010-06/08/content_994672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哥倫畢業大學國際事務專業教授Ang Yuen Yuen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