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4日評論版頭條: 6月2日,日本民主黨政權的首任總理鳩山由紀夫突然發表聲明,宣告辭職,引起日本政壇大地震,民主黨主張的從“‘官’主政治”到“‘民’主政治”遭遇挫折,使日本政壇恐將重新迎來動蕩期,直接影響亞洲地區的穩定。
自去年8月31日,日本民主黨首次戰勝自民黨,通過選舉奪取了政權,開始嘗試“從官主政治到民主政治”的轉變。但歷經近8個月“試錯階段”,民主黨的三大執政難題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愈演愈烈,黨內矛盾全面暴露,直至導致鳩山辭職。
首先,政治與行政難題重重,民主黨主張的“政治家主導政策”陷入尷尬局面。上臺后,民主黨就主張“擺脫依賴官僚”的決策體制,堅持由大臣、副大臣和政務官等“政治家”主導政策。但現實是,民主黨當選議員中的首次當選“一年級”議員比例高,執政經驗匱乏,難以迅速形成政策。而傳統的決策核心力量——政府各部門的事務次官、審議官、局、處長等“干部”,或遠離政策中心,或袖手旁觀,看笑話。民主黨的“政治家”與行政官僚未建立起政治默契,直接影響了民主黨政策的有效形成。面對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大滑坡,民主黨未能推出有效對策,日本經濟復蘇遲緩,民怨上升。
特別是,民主黨是高舉“政治主導”、“國民做主”、構建“真正的民主國家”旗幟上臺的,但至今還沒有提出明確的“國家發展戰略”,政治走向不明。而鳩山以及小澤的政治資金不明,又給民主黨的“清潔”形象抹了黑。面對參院換屆選舉、日本政黨力量結構突變,國會政治力學更趨復雜,民主黨內部矛盾上升,自信下降,執政形勢惡化。
其次,危機后的經濟運行更加困難。盡管危機過后近一年半有余,但日本經濟仍未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失業率居高不下,潛在失業不斷增加;而在各國實行減稅措施的形勢下,日本企業的法人稅率卻高居發達國家之首。特別是民主黨的政策運營傾向工會,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大企業為主的骨干企業被迫到海外尋求發展機會,資本外流,國內產業空心化更趨嚴重。而面對日本社會人口老齡化,社保開支膨脹,政府債務超過GDP的2倍余,財政擴張路線難以為繼。在此背景下,企業倒閉加劇,“企業內失業”開始涌向社會,形成新的社會壓力。
另一方面,民主黨在選舉公約中強調的“生育、教育補貼”、“農業補貼”、“高速公路免費”等承諾,或被打折,或被取消,民主黨政治失信于民,支持率由上臺之初的超過70%,跌近20%。
其三,日美關系因駐日基地調整問題凸現矛盾,迫使鳩山再次“言而無信”。民主黨當政前后,鳩山由紀夫不僅在日本,而且在美國發表文章,宣揚美國資本主義走到盡頭,美元霸權體制行將終結,主張要建立“日美對等關系”,主導構建“亞洲共同體”,使日美關系日趨疏遠。關于美軍駐沖繩的普天間基地轉移問題,鳩山曾一貫主張“撤出日本,至少要移至沖繩縣以外”。而面對5月底的最后攤牌期,鳩山突然改弦更張,回到了自民黨政府時期的政策軌道上,再一次令國民大失所望,以至于鳩山政府以及民主黨的支持率全面下降。
可以說,國民對民主黨的失望,對日本民主政治的失望,是導致鳩山下臺的根本原因。鳩山在宣布辭職后的答記者問時,直言不諱地說,“國民已經不再帶著傾聽的耳朵了”,充分顯示了這種失信于民。
而面對重重執政難題和國民的失望,民主黨內矛盾上升,要求鳩山辭職的政治壓力越來越強。特別是,在鳩山辭職的前夜,因聯合執政的社民黨反對鳩山在基地政策上退讓,其黨首被罷免了大臣職務,逐出內閣,引起社民黨與民主黨反目為仇,聯合執政體系崩潰。而在野黨方面,年初以來,自民黨“自我手術”,搞“不良債權剝離”似的新政黨重組,并與地方勢力新黨結合,形成了日本政黨政治的“第三極”力量。面對7月的參院換屆選舉,不排除這些新黨勢力借助民主黨的政治挫折,團結一致,發起聯合攻勢。果真如此,民主黨在損兵折將后,恐難保單獨過半數,執政難度必將進一步加大,圍繞內部爭權的矛盾恐將激化。如此,民主黨主導的日本政壇很難不重演自民黨的“十年九相的變臉”活報劇。
而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動蕩,安全形勢不穩,東亞地區多種隱患復出,矛盾復雜多變。作為地區最具經濟實力的日本,如何維護政治穩定,經濟復蘇,恐將直接關乎地區經濟、政治乃至安全的穩定。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06/04/content_993237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劉軍紅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