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29日評論版文章:近日,巴西土耳其伊朗三國濃縮鈾交換協議表明,是有影響力的國家而非西方大國開始努力解決國際敏感問題。這樣的舉動應該得到國際社會的掌聲和鼓勵。正如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所言,解決國際問題不能只靠美國,國際社會應當共同努力。在三國濃縮鈾交換協議簽訂之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正準備對伊朗實行新一輪的制裁。
目前,伊朗雖然沒有完全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草案要求執行,但其對于濃縮鈾交換的地點、時間以及數量達成一致,并已經提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遞交核燃料交換協議相關信函。
由于新局面的出現,之前對于伊朗的懲罰性措施也應當做出相應的調整。從此以后,對伊朗進行制裁的合理性也不復存在。
此外,伊朗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締約國之一,同時也取得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如果有人說伊朗的核材料不是用來發電的,那就顯得有點荒謬。
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的核設施進行過多次常規和突擊檢查,或許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字國被檢查次數最多的,并且調查結果都顯示伊朗的核利用都沒有偏離正常軌道。只要國際原子能機構證明伊朗的核活動是安全的,并與伊朗取得合作,那么對伊朗的進一步制裁就是多余的。
據媒體報道,美國和俄國領導人暗示,巴西總統盧拉參加5月17日德黑蘭的不結盟國家峰會,是伊朗避免聯合國新一輪制裁的最后一招。
經過艱苦的努力,三國濃縮鈾交換協議最終簽訂。伊朗肯定希望這項協議的簽訂可以幫助它避免新一輪的制裁。如果聯合國安理會按照原計劃繼續對伊朗采取新一輪的制裁,那么伊朗過高的希望已反而威脅到了這項協議的有效性,并可能成為伊朗的一廂情愿的舉動。
通常,只有選對時機對某國的制裁才會奏效。但一般而言,成功制裁的例子并不是很多。而相反的,制裁會引起對抗情緒和仇恨心理,使得事態更為復雜。
這也正是為什么我們在制裁一國之前必須審慎考慮人道因素和正常的經濟活動的原因。畢竟,制裁所造成的災難性后果最終都會落在被制裁國的平民身上。事實上,制裁只是一種將對象國重新拉回談判桌的方式而已。因此,制裁這個手段不可以亂用。
我們的目的是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以及封堵這些武器的流通渠道。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公正、合法、公平以及理性的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
建立互信是解決所有重大國際問題的基本原則,我們應當避免意識形態的偏見以及雙重標準。不是有句老話說“如果你需要朋友,不一定有。如果你想樹敵,他就在那兒”。
對于伊朗核問題,我們只能通過對話、交流以及合作的方式解決。因此,安理會不應該對伊朗采取新一輪的制裁,因為制裁之痛最終將轉嫁給伊朗大眾。(作者為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副秘書長翟德泉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