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25日報道: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需要在世界事務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從后危機時代振興世界經濟,到溫室氣體減排,不一而足。但有時西方看待中國的方式本身是矛盾的,或者受所在國政治議程的影響。例如,2005年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因為美國政府的干預收購優尼科石油公司(Unocal)失敗。美國政府的說辭是為了國家安全。但在全球金融危機肆虐之時,美國政府急需用錢,便允許,甚至邀請中國購買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公司的股份。簡言之,西方世界要求中國在進入世界經濟大國陣營后對世界事務具有更強的責任感。
但我們要追問的是,中國到底應該算全球經濟強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呢?就像中國面對的外部世界一樣,對中國自身的定義也不是固定的。幸運的是,我們可以借助數字來確定中國經濟的特點。就總體規模而言,4.9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足以使中國位列世界經濟三甲。但當我們看人均GDP時,中國只有3900美元,依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考慮到中國GDP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工資的增長速度,中國人的生活其實比數字代表的水平更加貧窮。
在溫室氣體排放領域,中國作為一個整體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每個美國公民人均對大氣層的破壞相當于5個中國人。歐洲國家,包括俄羅斯在內,人均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也都遠高于中國。中國的石油消耗量大于日本,但尚不及美國的一半。從人均水平看,中國的人人均石油消耗量僅為美國人的十分之一。此外,中國國內收入差距不斷加大。在中國,反應貧富差距水平的基尼系數從改革開放前的0.16增長到現在的0.47。這表明中國社會貧富分化程度已經達到了相當危險的程度,直接危及社會穩定。
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也因為多種原因而被扭曲,其中包括不同的價值觀、文化背景、西方媒體的傾向性等。西方媒體總是將焦點集中在中國的負面新聞上,對中國取得進步視而不見。那些居住在中國的有影響力的外國人大都集中在京滬繁華的外國人社區。長久以來,他們會認為北京朝陽區外國人社區的繁華便能代表了整個中國的狀況。
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內,我依靠鐵路和公路交通工具走過了中國許多地方,行程累計10萬公里。我參觀了很多二三線城市,還在偏遠農村呆了很久。我與來自不同階層的人交談,有出差的人,有民工,也有普通的居民,像一些極具代表性的保守的老年人,還包括幾個開著豪華汽車的年輕人。雖然我的分析遠不能稱為科學或全面,但我真切地感受到普通中國人的經濟條件并不理想,他們必須忍受很多生活的艱辛。許多地方的農民依然使用古老的農具,人工耕種土地。1畝地(十五分之一公頃)一年的收入大約為1500元人民幣,難怪農業人口都希望移民到城市工作生活。
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條件都是十分基本的,沒有豪華和享受可言。能夠接受高等教育和擁有必要的醫療服務有時都十分困難。盡管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較快,但絕大多數高水準服務設施都超過普通公民的承受能力。南方幾省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適宜居住,但西部和西北地區氣候地貌條件艱苦,只有少數人能夠欣賞到這些地方的自然風光。盡管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存在,但我也在中國人那里感覺到一種自豪感,大多數人對未來抱有希望,即使那些從事最艱苦勞動的人也是如此。有意思的是,很多歐洲人卻早已對歐洲失去了希望。能送孩子上好學校,給孩子提供成才的條件都會讓中國父母有很強的成就感,即使父母自己依然在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干農活,但這更使得孩子成為父母的寄托。我在和中國人交談時,經常會聽到“忍耐”這個詞語。
正是在“雙面中國”的大背景下,作為外國人,我們需要全面地了解這個面積廣大的多樣化的中國。假以時日,中國注定會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而且中國目前正在朝這個方向不懈努力。我相信中國政府將更加注重提高普通國民的生活水平。我們需要對中國耐心些,可以對中國存在不同的看法,但需要尊重中國采取任何行動時的速度和效率。這種尊重中不應該強加西方的思維模式,或者將過高的標準和要求強加給中國。考慮到世界金融體系中尚存的不確定性,歐盟以及歐元今天面對的困境,我們或許應當需要來自東方的友善之手幫助西方解決自身的問題。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opinion/2010-05/25/content_9888144.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倫敦城市大學全球政策研究所中國項目負責人,目前在浙江大學做訪問學者 米歇爾·杰拉西Michele Gera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