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21日報道:2003年至2007年間,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了5倍多。顯然,造成這種價格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投機者的投機行為。這些人為了一己之利不顧商業道德和市場規范。許多所謂“自由市場”其實都被投機者控制著。這些人阻撓政府對其行為展開任何檢查。令人惋惜的是,在過去十年間,美英兩國的金融機構未能對類似的投機行為采取實質意義上的行動,從而導致國際商品價格一路飆升。不但如此,兩國的金融部門還進一步放松了約束投機行為的相關規則,客觀上幫助了投機商。英國的金融部門與這些靠投機謀利的投機機構和個人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在美國,金融部門的高級官員往往是從熟諳此道的投機客中選出來的。例如,前任美國財長漢克·保爾森(Hank Paulson)本人就掌管了數家專門從事投機業務的公司。現任美國財長提姆·蓋特納(Tim Grithner)在紐約聯邦儲備署履職的時候則十分縱容那些造成2007至2009年間金融危機的投機機構。保爾森和蓋特納聯手“確保”美國納稅用自己的1萬多億美元拯救了美國國內數家金融機構和企業,而這些機構和企業在整個金融危機過程中給國際投資者造成了總計4萬億美元的損失卻至今無人買單。
美英數家金融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只專注于為自己撈取盡可能多的年度紅利。這些高管們制造并騙取投資者購買那些注定要失敗的金融工具,向無法還貸的人增發貸款,借此保證自己獲得利潤分紅。在2007年至2009年間的金融丑聞中,由于美英兩國的金融機構公信力集體喪失,法不責眾,反倒沒有一家機構事后受到主管部門哪怕象征意義上的懲罰。那些致使數百萬人陷入貧困,大幅推升商品價格,使數以千計的投資者傾家蕩產的金融高管們非但沒有被起訴入獄,反而逍遙法外,享受著他們投機行為帶來的豐厚利潤。當世界經濟瀕臨崩潰邊緣的時候,這些貪婪的家伙竟然能全身而退,非法獲得的利潤完全流入了個人腰包。難怪在當下石油市場上又看到了這些人的身影,他們通過投機行為操控市場,以油價的上漲帶動商品價格上漲,從中謀利,損害的卻是世界消費者的利益。
但在過去一年中,他們并非僅僅把目光放在國際石油市場上。一部分人開始瞄準人民幣,大量購買人民幣,期望中國政府能夠順從那些與投機圈交往過密的人物的建議,大幅推動人民幣升值。一旦中國政府就范,這些投機者們必將獲得巨額利潤回報,而這次的受害者首當其沖是中國國內的廣大勞動者。以前對中國產品青睞有加的外國市場一夜之間比那會開始轉向其他國家的產品。不幸的是,投機者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金融主管部門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是為什么過去一段時間內,有不少國家的政府聯合發出聲音,敦促人民幣升值,但與此同時,像德國這樣的其他主要商品出口國則在努力壓低歐元價值,西方國家對此卻不聞不問。德國的貿易盈余按比例而言遠高于中國。但那些指責中國的國家卻從來沒有要求德國加大從亞洲進口商品的力度,反倒是亞洲本身消化了大量德國商品。
過去一年中,投機商們依仗其在幾個發達國家政府部門內部的人脈關系不斷對人民幣升值施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好像已經把資本從股票市場撤出,以保證有充足的財力購買人民幣。大規模的資本撤出市場直接導致2010年上海股市股價下跌。一旦這些投機商炒作人民幣陰謀得逞,他們必定撤出資本,帶走巨額利潤,再轉向下一個領域,留下的損失卻要有中國勞動者買單。美英兩國對投機商過于縱容的態度已經使這兩個國家的普通公民蒙受了巨大損失。在美國,因為金融機構的錯誤決策導致超過2000萬人無家可歸,而這些機構的高管們卻依然拿著高額年薪和年底分紅。在美國,數十萬金融從業者因為金融行業整體信任度的下降而收入銳減。英國多家金融機構在2007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期間破產倒閉。我們要追問的是,那些叫嚷著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官員們,你們真的不知道一旦人民幣升值,必將給投機商帶來巨額個人利益嗎?這些官員們真的不知道他們的稅收政策在過去十年內給國際經濟帶來了何等嚴重的損害嗎?
除非將幾個炒作貨幣及商品市場的投機商繩之以法,或至少保證不再以獎勵的形式或態度鼓勵他們繼續從事這種罪惡行徑,否則國際經濟仍將一直處在崩潰的邊緣。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人民幣市場中存在著巨大的投機炒作行為。為了不使那些貪婪的投機客得逞,中國政府需要在2010年保持人民幣價值穩定,或者將升值幅度牢牢限制在5%以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正是聽從了紐約和倫敦的意見,才最終導致國民經濟崩潰,國家損失慘重。而當時的中國和印度拒絕為西方是從,幸而躲過一劫。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默罕默德(Mahathir Mohammad)敏銳地覺察到應當馬上調整早期根據西方意見制定的政策,使馬來西亞挽回了巨額損失。讓任何一個國家在制定和實施政策時都應當根據本國國情,而不應唯西方馬首是瞻,否則損害的是整體國民的利益,讓少數西方投資商獲利。
2007年至2009年美英幾家主要金融機構決策失誤造成的4萬億美元損失中,有四分之三來自阿拉伯投資者。西方國家的金融機構幾十年來都是國際上最主要的金融儲蓄和投資業務提供商,但這次金融危機表明,這些機構并不安全。那些高管們將國際投資人的錢作為投機資本,為自己謀得巨額年薪及分紅回報,這才是他們投機行為的根本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海灣合作組織各國、韓國和中國應當共同考慮將多余的資本安置在相對安全的地方,而不應再一廂情愿地把錢讓西方國家保管。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自然也應當參與到這一合作中來。但事實上,目前幾大國際金融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依然按照1945年后的世界經濟格局運作,當時印度還在英國治下,而中國還是個貧弱國家,這些國際機構其實依舊是是西方國家的代言人。考慮到競爭收益,建立一個有印度、海灣合作組織國家、中國和韓國參與的新金融共同體將極大地促進亞洲各國的合作。
國際投機商們在人為推高原油價格的同時,又會故伎重演,指責中國和印度對石油資源不斷上漲的需求導致了國際油價上漲。過去十年中,商品價格的上漲損害了窮國數十億人民的根本利益。阿拉伯世界、印度和俄羅斯及其他投資國滿心信任地將資本存放在美英的金融投資機構中,而這些錢卻被投機商利用,擾亂商品市場秩序,制造混亂,中飽私囊,后來在貪欲的作用下,又一手毀掉了自己的金融市場,這一切都沒有妨礙高管們的收入增長。這樣的管理者,再也沒有資格得到投資人的信任。背后對這一切視而不見,縱容有加的政府官員們也沒有資格對別國的金融政策指手畫腳。他們終究給不出什么好建議。印度、中國、海灣國家和韓國應當統一行動,挫敗西方投機商的陰謀,不能再讓他們輕易得逞。要做達到這一目標,首先需要在2010年阻止人民幣升值。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05/21/content_9875578.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印度私立曼尼帕爾大學 Manipal University地緣政治學教授 M D Nalapat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