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8日報道:在中國,當人們提起非洲的時候,總會想到美麗壯觀的熱帶自然景觀:一望無際的草原,繁茂蔥郁的雨林,以及生長于斯的奇特動植物。但是,當我走在尼日利亞經濟中心、非洲第二大城市拉各斯的街頭上,吸引我眼球的是遍布各處的建筑工地、川流不息的車流和巨大而繁榮的市場。這座大都市是一片充滿著機遇的土地。
在尼日利亞,中國公司可以發現很多商機。尼日利亞有1.5億人口,居非洲第一,市場潛力廣大。近年來,尼日利亞經濟蓬勃發展,GDP增長速度已經連續三年超過5%。尼日利亞擁有的已探明石油儲量在全世界位居第十,是世界第八大原油出口國。巨額的石油收益創造出了具有充分消費能力的富有階層和正在上升的中產階級。每年,僅到迪拜一地消費的尼日利亞人就超過一百萬。
尼日利亞人的購買能力正在不斷增強,不過因為工業基礎落后,在該國銷售的大部分工業制成品依然要依賴進口。尼日利亞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并且努力吸引外國投資者投資制造業。
從事制造業的成功范例之一,是華裔的董氏家族。董氏家族在1970年代移民尼日利亞,從銷售搪瓷起家,而后轉向制造業,其裝修建材工廠在尼日利亞現在首屈一指。尼日利亞的制造業還有很多空白,中國公司可以去填補。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機會也很多。尼日利亞的經濟快速發展對其薄弱的基礎設施提出了巨大挑戰。斷電是家常便飯,因此每個酒店、辦公樓和富裕人家都自備發電機。快速的城市化令城市基礎設施不堪重負,以至于城市中,特別是拉格斯,交通擁堵嚴重,貧民窟遍布。
挑戰創造機遇。現在,尼日利亞正在大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拉格斯和首都阿布賈看上去就像兩塊大工地。為了更好的建設各項工程,尼日利亞政府鼓勵包括中國公司在內的外國公司承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尼日利亞是中國公司應該去開拓的一塊大市場。但是,中國公司要進入尼日利亞市場的話,需要注意這個國家的一些特殊國情。
投資者要想在尼日利亞取得商業成功,必須和政府建立暢通的關系。因為政府辦事效率低下,履行政府合同的公司可能要忍受等待和拖延。如果政府變更,新政府甚至有可能取消原有的合同。因此,在尼日利亞投資的公司應該和各個政黨和政治派別,包括執政的和在野的,都建立良好的關系。
投資者還要注意和部族領袖及社會組織建立良好關系。在尼日利亞,傳統部族領袖和宗教領袖還擁有很大的權力。在一些地方,他們的影響力甚至比地方政府還大。因此,與他們建立良好關系,有助于投資順利。同時,中國公司還應該學會和當地工會、非政府組織和媒體打交道。
如果中國公司想在尼日利亞取得成功的話,進入制造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而非簡單地出口商品,是更明智的選擇。現在,因為眾多商人的激烈競爭,尼日利亞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市場幾乎飽和。以前中國商人在尼日利亞隨便賣點什么東西都能掙得盤滿缽盈,現在,那種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現在,獲取豐厚利潤的是開辦工廠、修建道路的公司。據尼日利亞的一位華人酋長、尼中商會會長胡介國介紹,這幾年,在尼日利亞做貿易的中國商人很多無功而返,而投資實業的都取得了成功。
此外,中國企業應該意識到,在尼日利亞成功的關鍵是本地化。事實證明,本地化程度越高的中國公司,往往是最成功的。例如,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自1980年代進入尼日利亞市場以來,不斷地加強本地化,現在已經雇用了一萬多名本地員工。現在中土公司在尼日利亞各地承建了56個工程項目,總合同金額高達100億美元。
中國公司還必須要注意自己產品的質量。之前,中國的一些劣質產品進入尼日利亞市場,極大的損害了中國產品的聲譽。在尼日利亞,從政府官員、知識分子到普通民眾,幾乎每一個尼日利亞人和我聊天時都要抱怨中國產品的質量。中國公司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恢復中國產品的聲譽,而不能把尼日利亞或者非洲其他國家當作低質產品的傾銷地。同時,產品最好也能本地化,以適應當地消費者的習慣。
尼日利亞很多政界人士都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國公司來尼投資。和西方公司相比,中國公司更加真誠地希望與尼日利亞共同發展,更積極地培訓本地員工、轉讓生產技術。尼日利亞議員、前參議員副議長易卜拉辛·曼圖指出,尼日利亞在獨立之后的半個世紀時間里,幾乎沒有從西方那里獲得任何先進技術的轉讓,而中國公司更樂意向尼提供技術轉讓。因此,尼日利亞開始更多的面向東方,尋找機會。
中國和尼日利亞的經濟都處于發展的快車道。如果兩個經濟體能夠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就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互惠雙贏,并為中非合作樹立典范。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bizchina/2010-05/08/content_9825114.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馬超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