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抽測可以看出,我國國民體質狀況保持了相對不變,但從體質綜合評價的合格率下降可以預見,國民體質已呈下降趨勢。”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所長田野,今天公布了2013年20歲~69歲人群體育健身情況和體質狀況抽測的調查結果。
“每10個人有近3.3個人能每周鍛煉3次以上,每次鍛煉達到30分鐘以上且運動強度達到中等以上”,調查顯示,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人數比例達到32.7%,比2007年提高了4.5%。但城鎮居民體質綜合評價合格率為87.6%,比《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報告》中的91.5%下降了3.9個百分點。而鄉村居民83.6%的合格率與2010年相比也下降了1.1個百分點。田野對記者說:“工作壓力、飲食習慣和非體育鍛煉的體力活動減少等,都對體質合格率有影響,該數據雖不能完全反映國民的體質情況,但能從中看到今后的發展趨勢。雖然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人數有所增加,但肥胖率和超重率也在增加。”
“肥胖和超重比例增加是國際大趨勢,雖然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比例不算高,但這個問題對國民體質增長至關重要。”田野表示,“國際上現在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衡量誰的體質更好,我們采用了中國特有的綜合指數方式評測,且隨著遺傳特征和生活方式,很難通過身高、絕對力量等方式和其他國家進行比較。但從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數比例來講,我們目前和日韓處在同一水平。”
“不過,不同年齡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數的比例隨年齡增長仍呈現‘馬鞍型’”,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辦公室主任江崇民向記者解釋,在40歲之前,隨著年齡增大,這個比例呈降低趨勢,40歲之后,該比例隨年齡增大而有所增加。“測的是20歲之后的人群,反映的卻是青少年的問題。”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院長毛振明向記者表示,這種馬鞍型狀況,反映的不僅是當前的社會狀態,更是受測對象從小形成的運動習慣和運動意識的映射,“我們運動意識不強的問題形成已久,如果現在做不好,未來馬鞍型的問題會更加突出。”
但這份擬于今后每年進行的抽測,對象年齡僅限20~69歲的人群,且不包含20歲以上的在校學生,很難顧及少年兒童的體質狀況。“我們立足于成年人的體質調查,把原來分開進行的調查和體質監測放到一起進行,因為成年人的數據相對不清晰。在體質監測方面,教育部有針對在校學生進行的抽測,因此,學生并不在監測范圍內。”江崇民說,“由于管理問題的混亂,3~6歲的幼兒既不歸教育部管,在衛生部也僅僅是側重體檢、疫苗等健康方面,因此,除了體育總局聯合教育部和衛生部等部委每5年對全國31個省(區、市)進行的大規模體測外(3~69歲),現在沒有機構專門針對這一部分孩子進行體質監測。”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 梁璇)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