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亞洲杯小組賽出局,主教練高洪波頓成眾矢之的,“下課”之聲響成一片。多數主張其“下課”者認為,憑借高洪波的能力,很難將中國男足帶到巴西世界杯上。但記者認為,中國足球不能再走頻繁換帥的老路,現在換洋帥未必就能取得好結果,而應在統籌規劃中對所有國字號序列球隊的主教練進行合理使用。
平心而論,高洪波在亞洲杯上的執教既有不足也有亮點。不足之處在于第二場與卡塔爾隊比賽時的換人,球隊后防不力,中場缺乏組織和配合;亮點在于第三場比賽隊伍斗志昂揚,在于對年輕球員不拘一格的使用,還在于對打地面、腳下球的思路的堅持。
其實,無論洋帥還是土帥,其合同中必然有一個終極目標。比如高洪波,其終極目標就是2014年世界杯,他也必然會圍繞這個目標進行訓練、比賽、挖掘人才、配置陣容以及不間斷的調整和磨合。換成洋帥,也必然有他自己的統籌規劃、階段性目標和終極目標。如果說,高洪波在本屆亞洲杯上偏重使用年輕人有一定弊端的話,那么這也是他挖掘和鍛煉新人、提升球員潛力的必然過程。畢竟,要通過世界杯預選賽20強賽、10強賽而最終進軍世界杯決賽階段,僅僅依靠老隊員不行,必須要有相當數量經過大賽鍛煉的年輕球員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實現這一目標。
更何況,中國足協從一開始就沒給高洪波下達亞洲杯的硬性任務,而是一直強調亞洲杯是世界杯備戰的一部分。在此前提下,高洪波的“下課”就缺乏了先決條件。說好2014年世界杯才是檢驗高洪波成敗的試金石,結果亞洲杯成績不佳就匆匆換帥,這不僅是決策上的朝令夕改,更是對高洪波的不公平。
高洪波自2009年上任以來帶領國足取得了多場勝利,雖然其中含金量高的勝利不多,但多少提振了身處掃賭打黑漩渦中的中國足球的士氣,其堅持打地面的思路和著眼世界杯預選賽的論調也符合中國足球的現狀。
不可否認,中國足球的底子確實太薄了。盡管高洪波已經在這支國足身上傾注了近兩年的心血,但真正要將隊伍磨合成型,顯然不是兩年時間就夠用的。中國男足不是巴薩、不是巴西,后兩者人才濟濟、足球素養出眾,或許無需太多的調教便能捏合成型;中國男足沒有這個先天條件,區區7000名青少年注冊球員讓國足乃至所有國字號球隊在選材上捉襟見肘。
縱觀國際足壇,洋帥不一定行,土帥也不一定不行。韓國、日本依靠希丁克、特魯西埃崛起之后,洋帥的聲譽如日中天;但韓國、日本足協并沒有陷入“一定要用洋帥”的思維定式,結果由本土教練率領的韓國隊、日本隊照樣在南非世界杯上取得了不俗的戰績。我們并不是說高洪波肯定能把中國隊帶進世界杯,但如果不給本土教練機會,則他們就永無證明自己的機會,更何況高洪波率領的這支中國隊近年來還處于上升的趨勢。
中國足球已不能再走頻繁換帥的老路,因為這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且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試想,無論洋帥在任期內是否完成了任務,一旦合同結束離開中國,中國足球豈不又將開始新一輪的所謂土帥、洋帥之爭?
在全面落后、亟待培養青少年人才、必須增加足球人口基數的大環境下,中國足球更需要的是長期目標、統籌規劃,反映到國足選帥上同樣如此。
來源:新華網(記者 公兵)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