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五味 養五臟
在日常飲食中,要符合中醫飲食調養中“合五味”的原則,即食不可偏,雜合而食,這樣才能營養全面。食物的味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要與人體的五臟相宜,還需要考慮五臟的虛實、五行生克補瀉以及時令節氣的變化等諸多因素。
五臟之中,心需要苦味之物滋養,肺需要辛味之物滋養,肝需要酸味之物滋養,脾需要甘味之物滋養,腎需要咸味之物滋養,這是由于苦、辛、酸、甘、咸五味分別與心、肺、肝、脾、腎五臟彼此相宜的緣故。“合五味”可不是簡單地五味雜倉,并不是把各種性味的食物混合食用,而是強調要注意將性味相宜的食物放在一起食用。
餓才吃 食不盲
養成飲食規律固然重要,但沒有食欲時,勉強進食,或過分強食,脾胃亦會受傷。所以要分清楚到底是哪里餓,眼睛餓了看一看,舌頭餓了舔一舔,肚子餓了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讓身體既不處于過飽的狀態,也不處于過饑的狀態。這正符合中醫飲食調節中的“食飲有節”的原則,進食定量、定時。
用心去體會,簡單的食物也可以帶給你美味。食物也有性格,需要你用心來傾聽,也需要你用心來搭配。這就是在用餐過程中需要注意“食不盲”,吃飯專心,心平氣和,脾胃才能不受過怒、過喜、過思、過悲、過恐的負面情緒影響,而專心發揮其消化食物、運化精微、化生氣血的作用。
吃暖食 忌生冷
在日常飲食中,不吃生冷的食物,因為脾胃容易被寒氣、濕氣困擾,暖食對它最有益。暖可溫暖脾胃,增加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暖不是燙,也不是涼,食物既不可以燙口,也不能涼胃,以熱不灼唇、冷不冰齒為度。
生冷的食物不僅僅只局限于冰激凌、冰棍和一些甜品上,還包括未煮熟的食物和涼拌的菜肴,以及性寒涼的食物,這都應該算在“生冷”之內。大部分食品是不宜生吃的,特別是肉類,需要經過烹調加熱后變成熟食食用才好,這樣食物更容易被機體消化吸收。《千金要方?養性序》說“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唯須煮爛”,這對老年人尤為重要。
按摩腹 促運化
“欲得小兒安,需得三分饑與寒”。其實成人也是一樣,太飽傷胃,太饑傷脾,吃飯以“七分飽”為宜,不僅為了體形的美,更為了健康。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怎么辦?可以按摩腹、促運化。
唐代名醫百歲老人孫思邈曾經寫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摩腹可以使胃腸等臟器的分泌功能活躍,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顯地改善大小腸的蠕動功能,防止和消除便秘。睡覺前按揉腹部,有利于人體保持精神愉悅,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對于患有動脈硬化、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息肝火,心平氣和,血脈流通,可起到輔助治療的良好作用。
(本文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李俊德整理)程莘農, 生于1921年8月,江蘇省淮陰(今淮安市)人。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主任醫師、教授,國醫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