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不給月薪2500元的老公生孩子”的網帖引發一場爭論,新詞“孩奴”折射出在大城市生活的種種壓力。
在北京工作的網站編輯王文蕾今年28歲。親友們催問是否打算生孩子,她馬上表決心,“要!我們雙獨夫妻,可以要兩個!”對方松一口氣,笑問什么時候要,答案馬上含糊起來,“一兩年吧”或“三年內吧”。但這些話從未兌現,一說起生孩子,王文蕾總是先算賬:房子不夠住、保姆太貴、幼兒園更貴……
這不是王文蕾一個人的顧慮。一個備受爭議的觀點是,年輕人已是“房奴”加“車奴”,如果生了孩子,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就成了“孩奴”。
“窮二代”不想生出“窮三代”
7月30日,自命名為“來世不嫁窮男”的網友又在天涯上發帖:“已經生了‘窮三代’的‘窮二代’,你們對得起你們的孩子嗎?” 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發此類帖子了,此前的一番言論更是引發議論無數。據說,她和丈夫是“因愛情而結合”的大學同學,丈夫月薪2500元且工作不穩定,還要做近20年的“房奴”,因此她認為,生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與其讓我的孩子一出生就輸在起跑線上,我倒寧愿不讓他來到這個世上。我們已經是‘窮二代’了,孩子成為‘窮三代’的可能性絕對在95%以上。”
那篇以“我不想給月薪2500的窮老公生孩子,我錯了嗎?”為題的帖子,對中國傳統價值觀和生育觀近乎挑釁。然而,在謾罵、嘲諷和憤怒的情緒中,竟不乏支持之聲。甚至直到發帖兩個多月后,還幾乎每天都有人回帖。
7月31日,有人頗為認真地贊成道:“沒有充足的能力給孩子提供所需的物質時,別生(孩子)……不是喝西北風就能長大的。”
有人跟帖說,“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生存。懷孕生子意味著我要失去現在的工作,老公的收入也僅夠還房貸,我總不能喝著西北風去懷孕生子吧?孩子生下來,我更是沒有精力去帶孩子,現在不加班加點的工作已經很少了。”
署名“石兆”的評論者表示“這是一個是否具有希望的問題。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是窮二代,生下孩子就會是窮三代,自己努力工作卻一生匱乏,甚至孩子也不能擺脫這種命運,固然是有點悲觀,但誰又能說這不是一部分的社會現實呢?”
有多少錢才敢生孩子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在今年4月進行“中國城市和農村居民生育意愿調查”發現,盡管絕大多數年輕人有生育計劃,但經濟基礎和住房也是他們非常看重的生育前提。小兩口月均收入達到多少才敢生育子女?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受訪者的心理底線是8078元;武漢、哈爾濱、太原、西安和昆明等省會城市受訪者的心理底線是5169元;縣城地區則是4454元。
“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現實因素的制約。未生育受訪者的計劃生育年齡,明顯晚于預期中最佳生育年齡,為27.4歲,大概晚了2.1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分析師姜健健表示,這種情況在城市比較明顯。
盡管人們明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三六九等,世襲與繼承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但和父輩們不同,如今的年輕人一出生就經歷著一個空前的財富分配過程,眼見著這個過程的盡頭是進一步固化的財富格局和社會結構,“下層人”開始擔心,向上流動的渠道在縮窄。
最怕的是高額的教育投入
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曾發表調研稱,家庭在0到16歲孩子身上花費的平均成本將達25萬元左右,到30歲則需要49萬元。其中最可觀的一部分是對教育的支出。不過,在王文蕾觀察看來,教育投入還要更多。
孩子還沒出生,葉酸(據說防畸)和防輻射服就必不可少。小王的同學許雪懷孕兩個多月,穿的是連身防輻射服,1000多元。為了孩子智力發展,準母親還流行吃DHA,每天一粒,一粒6元,整個孕期280天,花費不小。小王去探視幾個生孩子的閨蜜后總結出,“看望產婦,就送錢,因為那是他們最需要的” 。
“雖然有些投入并不必要,但盡可能投入教育成本幾乎是每個家長的選擇。”徐安琪告訴記者,家長在孩子身上往往寄予希望,又因社會競爭激烈而感到焦慮,高額的教育投入是家長不敢忽視的。
“在西方,學前教育常被視作補救弱勢群體后代的一個重要環節。一些孩子出身不好,國家就通過資金和項目的傾斜,讓這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那些權貴和富商,可以選擇讓孩子去上貴族學校,不會過多占用公共資源。”著名幼教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燕對此表示,在中國,恰好相反。有權的,能讓孩子進最好的公辦園;有錢的,能進最好的貴族民辦園;沒權沒錢的,則上廉價園。
2009年,清華大學著名社會學者孫立平曾表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聽到類似的說法:有時貧富差距大一點還不要緊,最怕的是窮人失去向上流動的希望,最怕的是一種絕望的感覺。”
(來源:新華網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