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日記:“越界”的關系!
2008年來到倫敦生活的時候,第一個冬天很難過。天天看不到太陽,到處寒冷潮濕。是倫敦的劇場拯救了我的夜晚。從西區最最大眾的音樂劇開始看起,走遍了倫敦市區大大小小上百家的劇場。在倫敦的日子里,因為戲劇,再沒有缺少過陽光。
倫敦的劇場里從來不乏多樣性的文化體現。比如這一次,英國當地“越界(Border Crossing)”劇團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合作的作品《關系(Consumed)》。
我有一個很好的女生朋友,嫁了一位英國先生。他們的婚禮在中國舉行,一飛機的英國親朋好友飛往慶祝。中國媽媽和英國媽媽語言完全不通,卻在見面后彼此緊握雙手,熱烈地交談。這表面上是因為她們的子女這一段跨洋的奇緣,然后追其根源,是那份相同的母愛讓兩個人沒有距離。話說得遠了點,但是這種根源,也許和“越界”劇團所要探索的相似。
離開中國二十年的童正從事金融工作。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作為一顆小小的棋子,他再一次回到中國。還沒有適應這里巨大的變化卻又卷入到一場跨國的網絡戀愛,初戀情人的意外出現最終戲劇性地掀起生活的沉渣,令他在這浮泛的往事里狼狽而尷尬……
劇場藝術是屬于好奇的人的。沒有好奇心,就沒有對生活的質疑;劇場藝術也是屬于敏感的人的。沒有敏感之心,也就沒有對生活的洞察。我相信《關系(Consumed)》的導演邁克爾.威靈(Michael Walling)是一個好奇而敏感的人。
在我們問及為什么這一次他會做一個和中國有關的作品,邁克爾談到:“中國近年來的發展其他國家的人不可能視而不見,如果你忽略了中國就是在忽略二十一世紀。反過來講,對于中國的關注對于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一部分。……這是我們第二次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合作,第三次和中國藝術家合作。2010年我們在上海演出另一部作品時,我們就和宋茹惠合作過。在那一次合作中,她告訴我,很希望能再有一次這樣編創劇場(Devising Theatre)的創作,圍繞著他們那個年代的人。與其同時,我對于在劇場中發現一些觀眾試圖錄像,從小小的視窗里面去觀看,而不是直接去看舞臺。這讓我感受很深刻,覺得新一代的中國人也許很依賴電子產品的生活。在這個網絡時代,身份的認知在整個世界里也在改變。”
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正如我之前提到,由于好奇,戲里面有太多的問號,每一種對于生活的思索都試圖在演出中呈現,卻沒有一一找到答案。過于個人化的探索也讓作品瑣碎而支離。但是這也正是這部作品的特色,沒有試圖總結,化繁而簡,而是把種種合理的細節鋪陳開來。這讓我想起宋東去年在倫敦的展覽——《物盡其用》。那些平淡而樸素的細細碎碎里,有著濃厚的淵源和私密的過去,私人卻又共通,鋪陳得無可厚非。
對于講著兩種語言的演員們,這次演出是一種巨大的挑戰。然而,女主演宋茹惠卻把她與男主演寧理的共同語言看作創作這樣一部作品的“劣勢”:“在探討這樣的‘關系’時,也許語言的不通才有趣,這讓人好奇,這正是靈感的來源。”寧理個人與男主角相似的留洋背景也讓他和這個角色之間有著若即若離的“關系”。這些,都在成就這部作品和觀眾獨特的觀看體驗上功不可沒。
在觀看完演出之后,和一些英國朋友談論這部作品,大家感興趣的角度十分不同,卻又都能在里面發覺到屬于自己的一部分。這也許也就實現了“越界”的初衷,通過戲劇作品,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同時找到了自己。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