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日記:無與倫比的倫敦跨年煙火
25萬觀眾,12500支煙火,5500個煙火開關,190萬英鎊預算,1800位工作人員,3500警察,提前數月開始籌備模擬。經過6.5小時的等待,來回近1.5小時的交通,我終于領略了倫敦無與倫比的跨年煙火,那種狂熱氣氛,多元的表演,科技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巧奪天工。
兒時過年,我最喜歡的就是和朋友家人一起放煙花爆竹,親自點燃看著它們瞬間噴發五光十色的火焰,其樂無窮。那時追求的不在煙花變化,而是一種家庭團圓的溫馨。
后來進城觀賞的大型煙火表演,印象中更多是聲音愈加震耳欲聾,規模愈加燦爛多彩,但千篇一律。現在在倫敦,經過六個半小時的等待,來回近一個半小時的交通,終于領略了無與倫比的跨年煙火,那種狂熱氣氛,多元的表演,科技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巧奪天工。
如今世界各地都有煙火慶祝元旦,從悉尼到香港,從柏林到倫敦,連緬甸和菲律賓都加入行列。悉尼最早從1996年至今連續每年1月1日舉行煙火表演。相比之下,倫敦跨年煙火,歷程多舛,始于2000年,后來因為市長和地鐵系統的矛盾,2001-02,2002-03沒有煙火,2003-04只有三分鐘,2004-2010才有如今的規模,2010-2011開始BBC的DJ制作背景音樂。2011-2012年是英國歷史上最大的煙火表演,為了慶祝奧運會,大笨鐘也釋放煙花和倫敦眼相得益彰。如今的倫敦表演并不遜色于世界任何一座城市。倫敦的特色在于泰晤士兩岸新舊對比歷史變遷,以倫敦眼作為表演主體,獨一無二。
在新年派對中等待
去年由于僅僅提前兩個小時觀賞煙火,只能在Lambeth Bridge第3排完全從側面遙看倫敦眼,并不盡興,略有遺憾。
今年和朋友提前足足六個半小時抵達,倫敦眼對岸的Victoria Embankment路上已經人山人海。最好的位置讓給殘障人士和媒體記者,然后才是其他公眾。我們幸運地擠入在BBC攝像區域旁,也就是正對倫敦眼和倫敦議會大樓的位置,大概在第4-5排左右。
我們周圍被英國人,法國人,華人,印度人等不同國家宗族人包圍。他們中有的等待12小時,一般在8-9小時,如此耐心,讓我想到英國無處不在的排隊文化。
漫長的等待固然疲勞,但是并不無聊,身后不斷有激蕩的音樂響起,風格從歐美搖滾,到印度舞曲,伊斯蘭風情的音樂,千變萬化。主持人經常用熱情的問道:London, how are you doing? (倫敦,你好嗎?)London, make some noise!(倫敦,大聲叫喊吧!)。我感覺不管你來自何方,今晚在此,你就屬于倫敦的一份子。比肩繼踵的人群依然手舞足蹈,激動的人群甚至爬上路燈扭動身體,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此時的,倫敦眼猶如舞廳的燈光,變化出絢爛無比的色彩,不時有激光攝入天空。BBC記者的攝像機在我們頭頂上不斷捕捉大家的動作表情,人群不約而同向鏡頭招手歡呼,熱鬧無比。預期漫長的等待現場成為一個大型的,露天的,國際的跨年派對。
BBC著名體育記者Gabby Logan在我們前面來回踱步,先是反復背誦講稿,接著挑選觀眾采訪,還必須是第一次觀看煙火的非倫敦觀眾,來體現這座城市包容與多元。是啊,當環顧四周不同膚色的人們,聆聽風格迥異的音樂,還有傳入耳邊的各國語言,一次跨年盛會可以體會這座城市的偉大。由于BBC的采訪導致我周圍人群對記者趨之若鶩,留出不少空隙,我順勢向前,站在了第二排,倫敦眼完全在我的視野和相機之內,周圍景致也一覽無余。
科技與藝術的珠聯璧合
倫敦眼后的殼牌中心巨大的建筑瞬間投影變成一個電子倒計時器。現場的觀眾異口同聲地大聲開始倒計時,聲音越來越大,無數的相機在我的身后對準倫敦眼,我可以感覺心跳在加速,我們在等待新年開始,見證新的歷史。
倒計時變為“1”后馬上消失,觀眾巨大的歡呼聲,大笨鐘的鏗鏘深沉的鐘聲還有倫敦眼噴發出來煙花的爆破聲響徹云霄。長達11分鐘,萬紫千紅的煙火表演終于拉開了帷幕。
說是煙火表演,又不僅是煙火表演,因為融合了太多的元素。
點狀,射線狀,花朵狀,五彩繽紛的煙火先后從四面八方釋放,時而在倫敦眼每個乘客艙,時而是從泰晤士河的船上,時而來自倫敦眼附近,將黑夜照成白晝,并織出一幅又一幅華麗圖畫。有時倫敦眼甚至淹沒在煙花的煙霧中,有時頻繁大型煙花的讓人眼花繚亂,還有時璀璨奪目的色彩讓人難以辨別眼前的虛實,置身夢幻之中。
煙花表演猶如一首樂曲,時快時慢,還有瞬間的停頓,而不是充斥圖案的疊加。配合BBC的DJ風格多變的配樂,江南風(Gangnam Style)都加入其中,平添煙花表演的靈氣,音樂和煙花在同步節奏中高潮迭起。
我們還能清晰的聽到女王賀詞,倫敦奧委會主席的演講,對倫敦,對英國,對世界一年的回顧。
煙花,燈光,音樂,演講,還有人群中閃關燈,歡呼聲,顏色和聲音交錯融合的盛會在”2012, Britain, we did it right! (2012,英國,我們做的好!)” 戛然而止,讓人意猶未盡,猶如夢醒。
煙火結束,緊接著響起傳統的新年歌曲——《Auld Lang Syne》(友誼天長地久),我和周圍的英國人情不自禁地手拉手高聲唱起來,慶祝新年的到來。
隨后,朋友和我花了整整1個小時才從擁擠不堪的人群中艱難地走出,倫敦瞬間成為一片狼藉的垃圾戰場。游客素質參差不齊,垃圾箱供不應求,清潔工人又得夜以繼日的打掃為1月1日白天的儀仗隊游行表演準備。
重溫火樹銀花的場景,難以想象這需要多長時間的準備,多么復雜的工序,多少人員工作配合。后來我才了解到,為了讓煙火,燈光,鐘聲,音樂同步,組辦方使用衛星定位系統來保證時間相同。
而在煙火中倫敦跨年煙火歷史上第二次加入年度英國特質的聲音和各色音樂,這在其他地區也極為罕見。主辦方打破單調煙火表演的陳舊規則,創造新的體驗。
管制的觀賞區有25萬觀眾,12500支煙火,5500個煙火開關,預算190萬英鎊,1800位工作人員,3500警察,提前數月開始籌備模擬。
煙火設計如今是一項大型的團隊合作,也成為了一個融合科技藝術的專業,馬英九兩個女兒都是從事此項工作。正如倫敦奧運會的煙花來自中國內地生產,這次煙火似乎也不例外。
不算空前 但可能絕后
我們在等待中偶然聽到工作人員和觀眾說,這次倫敦大型跨年煙火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未來也許取消,也許減少規模,因為政府無法承擔巨額的支出。
流光溢彩的煙花背后是科技的力量,也是財力的支撐。11分鐘消耗近百萬英鎊,對任何一個政府來說都如同燒錢。
回想在等待中和一位金融人士深淺,談到如今英國經濟復蘇依然疲軟,甚至在考慮退出歐盟,蘇格蘭獨立公投方興未艾。美國財政懸崖,歐元債務危機,不堪重負,入不敷出,煙花表演確實有些鋪張,勞民傷財。
不知道主辦方是否有考慮將這個活動商業化以減免政府的負擔。
2012年的新年煙火因為奧運會所以大笨鐘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噴發出姹紫嫣紅的煙火(國會下議院議長特批),今年則沒有,所以不算是空前,可是政府赤字的不明朗使得這次的表演很可能絕后,成為倫敦跨年煙火的絕響。
我終于在最佳的位置完整的觀看了這次無與倫比的煙火表演,彌補過去的遺憾。更讓我驚奇的是BBC鏡頭從Gabby Logan的采訪到整個煙火表演過程一直在前排的人群中拍攝,沒想到后來我竟然發現自己有幸進入BBC新年煙火的視頻報道。雖然只出現了幾秒鐘,但我手持相機,瞠目結舌,仰望蒼穹的表情是我對這次盛會最好的概括——嘆為觀止。Extravaganza!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