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龍《態勢》BBC音樂節再掀中國熱
水藍、周龍與海弗利格在謝幕中
第120屆英國BBC逍遙音樂節自7月18日開幕至今,各種中國元素就一直高潮迭起地吸引著各國觀眾和媒體的注意。先是中國愛樂樂團攜陳其鋼的新作《萬年歡》以及青年鋼琴家張昊辰,成功實現了音樂總監余隆出征前的豪言——在皇家阿爾伯特大廳四千多名觀眾的熱情歡呼下“掀翻了屋頂”(英國《每日電訊報》)。
而后另一位來自中國的鋼琴美女左章,又在8月25日英國公眾假日的免費公益場次上驚艷亮相。僅僅兩天后,旅德音樂家吳巍再次帶著古老的中國傳統樂器“笙”與韓國首爾愛樂樂團合作協奏曲,并加演了他自己根據民間素材所寫的《龍舞》。
如果說中國愛樂樂團首先高調揭開了本屆BBC逍遙音樂節中華文化展演序幕的話,那么出生于中國杭州的指揮家水藍率領新加坡交響樂團于9月2日首演周龍新作《態勢》(Postures),便無疑是整個系列展演的又一高潮與完美謝幕。
《態勢》是出生于北京的作曲家周龍應BBC和新加坡交響樂團聯合委約而全新創作的一首鋼琴協奏曲。
但作品的誕生卻要追溯到2006年,當時瑞士鋼琴家海弗利格(Andreas Haefliger)作為中國文化尤其是少林功夫的狂熱愛好者,向周龍首次提出了創作約請。而即將埋頭于大部頭歌劇《白蛇傳》創作的周龍,卻一時難以滿足他的盛情邀約。
直到《白蛇傳》成功首演并一舉榮獲普利策音樂獎后,情況才發生了轉機。新加坡交響樂團和BBC都發來了委約邀請,周龍便借此機會完成了多年以前的約定。
按照海弗利格的請求,周龍在這首《態勢》中融入了“功夫”的元素,大大挖掘了鋼琴作為節奏性敲擊樂器乃至撥弦樂器與中國傳統及西洋打擊樂器之間相互競奏抗衡的潛力。
三個分別被稱為“鋼琴舞”、“鋼琴鐘”和“鋼琴鼓”的樂章連續演奏,不僅嚴格遵循了協奏曲常用的快-慢-快形式框架,還讓人欣喜而意外的發現:中國的民俗舞蹈、武打姿態、水墨意境、禪宗哲學與戲曲鑼鼓等看似不相干的因素,竟然可以與西方經典協奏曲中第一樂章對比沖突、第二樂章冥想沉思以及第三樂章風俗戲謔等慣用筆法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
因而,無論是對于西方還是東方的聽眾,都會很容易被作品新奇、刺激而又似曾相識的多重面孔所打動。瑞士鋼琴家海弗利格在演奏中則不僅體現了高超的技藝,更體現出習武十余年來對中國文化與東方哲學的深刻參悟。
當晚,水藍還指揮新加坡交響樂團演奏了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的《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與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交響曲》等歐洲經典曲目。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主,有來自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音樂家共同加盟的國際性樂團,他們的演奏十分可貴地體現了東方人所特有的細膩情感與滿腔熱情,同時也不失西方樂團所擅長的縝密邏輯與結實厚重,大大超出了人們對于亞洲樂團的通常期待。
作為全世界最受矚目的大型盛會之一,BBC逍遙音樂節在長達近120年的歷史中,長期積極影響著藝術音樂的發展格局。此次中國元素以多種形式頻繁亮相,一方面標志著華人作曲家、演奏家和演出團體藝術地位的普遍提升,另一方面也再次證明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我們自身實現復興與發展的重要源泉,同時也更應該作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來共同大力推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與超越。
(責編:路西)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