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美國不久前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稱,“美國將歡迎出現一個和平、繁榮的中國,一個與美國合作應對共同挑戰、處理彼此利益的中國。”布什總統在4月與中國領導人會晤中使用了相同說法。
這給人造成一種印象,似乎推動美國政策的是一套統一的理念。不過,今年春季發生的諸多事件顯示,布什政府內部存在“商貿派”和“防務派”的競爭關系,前者主張擴大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聯系,而后者擔心資本和技術流入中國會給自己制造一個具有全球野心的危險對手。
國防部今年發布的《中國軍力年度報告》包含了類似措辭:“美國政策鼓勵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國際利益攸關方,為維護全球體系的健康和成功承擔更大責任。”有趣的是,這里的“利益攸關方”用語只見于該報告的摘要中,沒出現在報告其他地方。這表明,這個用語是在跨機構評估過程中臨時加入的!袄尕P方”最初由前副國務卿佐利克提出。他將“利益攸關方”和“緊密相連”的全球經濟與冷戰和“19世紀歐洲的實力平衡政治”相比較,并認為后者已不再適用于21世紀。
五角大樓軍力報告認為,中國軍力提升支撐了其外交政策,這與美國多方面安全利益相抵觸。從而,該報告對“商貿派”的主張——美中關系主要是經濟融合的“雙贏”關系——構成了挑戰。
為防止北京利用美國技術進行軍事現代化,美政府去年提出新的出口控制,以限制可用于軍事的軍民兩用技術的轉移。美國跨國商貿團體雖聲稱要推進國家安全,但事實上反對任何新的貿易或投資壁壘。美國前駐華大使尚慕杰指出:“中國其實沒有進行什么游說,自有美國的商貿團體代勞。”電腦、航空及機械工業等企業團體均向美國商務部游說,要求減少限制和受控制的產品名單。
中國的外交政策變得日益自信,與此同時,它利用美國內部彼此沖突的世界觀和利益集團的分歧。2001年發生撞機事件時,美國商會就展開民間外交。危機解決后,商會主席表示,“我們必須努力爭取,不使類似事件搞亂我們兩國總的關系。”中國戰略家孫子可能早就洞察到了這種形勢及其呈現的良機,他建議在制訂對敵計劃時,要做到“親而離之”。(摘自6月21日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中國簡報》,原題:利益沖突造成美國對華政策分歧,作者威廉·R·霍金斯,汪析譯)(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