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近來關系緊張,77年前的那場大屠殺也在此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之一。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30多萬人遭受了日軍的屠殺。然而日本卻百般抵賴,這一直作為中日二戰后的遺留問題之一未被解決。中日間在各自國內的宣傳和兩國間的論戰譴責后,再次將此爭端推到了風口浪尖。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國家公祭日的確定,強化了中國立場。這既包括對待歷史的立場,也包括對待當下日本右翼勢力抬頭的立場。這不是在宣泄也不是表達憤怒,而是在敲響軍國主義的警鐘。因為正是日本軍國主義使得中國人民在近代史上受盡了苦難。抗戰勝利對于中國人民的意義是非凡的,是近代屈辱史的翻身,也是獲得國際尊重和國際地位的重要一步。
二戰后日本一直想要重新崛起,日本首安倍晉三在尋求“國家正常化”的道路上選擇了與中國對抗的方式。在安倍的眼中,日本的“正常化”依靠的是政治上的右翼勢力、國民間的民族主義和國際上美國的支持。
作為世界上唯一遭受原子彈轟炸并以此結束了戰爭的日本,其國民的心情是復雜的,戰敗的結果使日本國民籠罩在一種失敗與恥辱之中,日本的重新崛起需要自信和底氣,獲得了經濟自信的日本需要的是軍事自信。參拜靖國神社已經使得安倍政府與周邊國家的政治氛圍緊張異常,幾乎和周邊所有國家陷入外交窘境。安倍奉行的是“賭博政治”,強硬的外交政策和撩撥民族主義是解決經濟停滯和人口老齡化危機,看似有效卻愚蠢的策略。
安倍通過將國內能源、金融業的政策放寬,公共資產的私有化,為跨國公司減免稅款,控制通脹,引導大型企業結構改革等方案解決國內的經濟困境。然而金融領域的改革并不能迅速的見效于實體經濟,緊縮政策也只是望梅止渴,發展軍工產業勢必成為日本的下一個目標。
根據日本《朝日新聞》2月23日報道,安倍內閣已制定“武器出口三原則”的替代版——武器輸出管理原則,該原則刪除了“三原則”中“不向發生或可能發生國際爭端的當事國出售武器”的規定。分析認為,這一修改將扭轉日本實施了幾十年的武器出口禁令,強化日本軍工武器生產系統,為日本發展軍力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
日本漸進式突破“三原則”限制,將會極大地刺激軍工產業發展。日本軍事工業寓軍于民,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住友重工、三菱電機、東芝等20余家大型企業,以及承包其各項產品的約2500家企業,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軍工帝國”。
正如毫無掩飾地去參拜靖國神社一樣,安倍也沒有掩飾自己發展軍事規模的野心,當朝鮮半島局勢升級,或日本與周邊國家緊張關系升級的時候,安倍總是借題發揮,鼓吹來自外國的威脅,和日本“正常化”的緊迫,以此煽動國內的民族主義,為修改和平憲法贏得民間支持。當然,這也符合美國的意圖,支持日本以貫徹其圍堵中國戰略,確保美國在亞太的主導地位。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體現中國日報網立場)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 申曉磊?編輯: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