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家》周刊11月2日文章,】題:向前,破釜沉舟
? 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改變了中國。此次會議將鄧小平推上舵手的位置,將生產生活的重要性置于階級斗爭之上,放松了國家管控,使中國向外國貿易和投資開放。大量人口因此受到影響,人均年收入從200美元增長至目前的6000美元。
? 11月9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在北京召開。正如1978年的那場會議,待數月甚至數年之后,人們才會意識到此次會議的重要意義。
? 中國不再擁有無窮的廉價勞動力。規模龐大而又效率低下的國企扼殺競爭,占據金融資源。大量資本的錯誤配置讓私企陷入劣勢。這使得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陷入險境。因此,當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談到改革總體規劃時,他是認真的。他和李克強總理集結了一大批具有市場理念的顧問。
? 在國企問題上,私有化并不是一個選項。盡管如此,中國應該讓它們變得更商業化和自負其責。還應該通過削減國企獲得低成本融資途徑來刺激競爭。此外,中國還可以放開利率、外匯和資金流向管控。
? 從長遠看,在農村掀起巨變更為重要。這一部分是因為中國仍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農村。但緊迫的問題是,農村缺乏改革是與地方政府融資危機聯系在一起的。中央將更多的開支責任移交給了地方,但它們提高收入的辦法卻不多。
?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依靠征收農民土地并賣給開發商獲取收入。這一做法弊大于利。農民工在城市被視作二等公民,從事最缺乏保障的工作,無法享受住房、教育和醫療等福利。而留在農村的農民則因不足額的補償金和缺乏明確的土地權屬而抱怨。
? 中國農民不能出售、抵押土地。相反,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城市住房私有化浪潮使得數以百萬計的城市居民成為自豪的房屋擁有者。給予農民土地和房屋的完全權利將產生重要的積極意義,有望幫助中國實現經濟轉型。這將是一場深刻而廣泛的變革。(王曉雄譯)
(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黨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