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擺脫這雙重矛盾和困境,對美國來說,可選擇的道路并不多,留下的時間也并不多,因為多極化世界的產生、發展中國家的壯大,已是不可更改的歷史潮流和發展趨勢,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注定不會贏得未來。
自10月23日以來,德國罕見地持續發出了譴責美國政府的聲音,原因是他們認為自家總理默克爾的手機“可能”遭到了美情報機構的監聽。默克爾本人隨即致電奧巴馬表達不滿,并要求對方“立即作出全面解釋”,之后她在公開言論中認為,德美雙邊關系已嚴重受損,相互之間的信任“如今需要重新建立”。
美國政府的監聽活動不是始于今天。早在2010年維基解密事件中,就爆出“美國暗中監視自己的盟友及聯合國”。據今年6月的“棱鏡門”事件披露,美情報機構在過去6年間,通過網絡服務器監控了美國公民的私人信息。同時,來自世界各國的報道顯示,監控活動也絕不是孤立事件。英國《衛報》24日援引斯諾登提供的文件指出,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聽了至少35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法國總統奧朗德、意大利總理萊塔、巴西總統羅塞夫等先后譴責了美國的監聽行為。
這次,歐洲的領袖們決定在媒體面前集中表達憤怒,在這種“能想象到的最大恥辱”面前,他們的“嚴厲譴責”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作為數十年來“關系密切的友邦和伙伴”,居然也難逃美國政府的戲弄??梢?,美歐之間所謂的“人權”、“自由”、“民主”、“平等”的價值同盟,不過是溫情脈脈的面紗,利益關系的權衡才是歐美關系的實質。面對這種尷尬,美國政府玩起了文字游戲。白宮發言人聲稱:“美國現在沒有監聽,將來也不會監聽總理的電話通信”,而對于以前是否這樣做過則不予置評。
與此相應的是,美國政府全球監聽的圖景浮出水面,從新興大國到老牌強國,從潛在敵國到友好盟國,從亞太到歐洲,從近鄰到遠邦,美國政府監控的范圍已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其手段更是從竊聽器、專業天線到對多國手機電腦進行遠程監控,等等。斯諾登稱,美國國家安全局在世界范圍內實施了超過6.1萬項監聽任務,目前被曝光的只是這一龐大計劃中的冰山一角。這些不分內外、敵友的監聽行為,已經完全超出反恐的需要。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從中嗅出了“極權主義”的風險。對美國來說,實用主義永遠是其外交政策的基本邏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面對歐洲諸國的譴責,美國決定反咬一口。10月29日,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基思·亞歷山大聲稱,媒體關于國安局搜集數以百萬計歐洲公民情報的報道“錯誤”,因為這些情報是由歐洲情報機構搜集,秘密提供給美方的。針對基思·亞歷山大的言論,歐洲方面到目前為止似乎沒有任何具有說服力的回擊。
無論美國如何宣揚自己維護國際秩序的“正義”之舉,如何“無辜”和“不得已”,究其背后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始終是本國利益。這次美國全球監聽活動也不例外,比如德國的經濟政策、法國的外交活動、巴西的能源信息、墨西哥的毒品交易等,都事關美國利益。無論針對誰,如果能事先竊取情報,從而獲得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對于美國的外交、安全和國家利益無疑具有難以拒絕的價值,歐洲的“配合”恐怕也有這樣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是對于美國來說,隨著監聽事件的曝光,其對于美國一貫宣稱“尊重人權”、維護“盟友利益”的形象損害不小,更深層次的意義也許在于它力不從心的時代開始了。在債務危機和內部矛盾,世界格局多極化,美元地位下降,阿富汗、伊拉克軍事泥潭等情勢下,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將注定化為明日黃花。
但問題是,即使在相對實力下降、根本價值觀褪色的現實面前,美國政府一點也沒有打算放棄對全球的領導,雖然這其中蘊含著雙重的矛盾和困境。一方面,它的霸權地位需要其他國家特別是盟友的“支持”和“信任”——這當然是建立在之前美國超強實力的威懾和美式價值觀的強勢基礎上的;另一方面,在力有未逮的情況下,美國為了維持霸權地位,又不得不依靠監聽的伎倆,而一旦曝光,就會破壞世界對美國的“支持”和“信任”,最終反而損害其霸權地位。要擺脫這雙重矛盾和困境,對美國來說,可選擇的道路并不多,留下的時間也并不多,因為多極化世界的產生、發展中國家的壯大,已是不可更改的歷史潮流和發展趨勢,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注定不會贏得未來。(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