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壩藏區羌族自治州醫療衛生事業,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在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伴隨民主改革的春風,沐浴在黨的民族政策陽光下,從孕育、到降生、到成長、到壯大走過了60多個春秋,幾代人為之奮斗的事業終于走到了今天花團錦簇、碩果累累。
60年前的阿壩地區,基礎設施貧乏,交通通信閉塞、醫療衛生十分落后。區域內僅有6家診所、25名從業人員,平均每萬人不足1名衛技人員。除少數寺院藏醫和游方郎中服務官僚、土司及僧尼外,廣大農村、牧區完全沒有醫藥衛生活動,農牧民群眾處于缺醫少藥境地,飽受疾病摧殘,生命安全毫無保障。患病后,只能求神拜佛,祈求親人消災平安。有的游醫、土醫不辯疾病,什么病都用艾條灼燒患部,許多病人頭部、胸背、四肢、腹部疤痕累累,痛苦不堪。有的用泥土涂抹燒傷、外傷患處引發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癥、膿毒血癥而亡。受封建愚昧思想的影響和對麻風病的極端偏見,許多麻風病人被活活燒死或被趕進深山老林,過著非人般的生活。生孩子如同牲畜一樣,只能在圈舍或河灘上分娩,用石塊、菜刀、銹剪切斷臍帶,新生兒破傷風十分普遍,產婦死亡率極高。60年前的的阿壩,傳染病肆虐、地方病橫行,慢性病、婦女病嚴重,人均壽命僅35歲,嬰兒、孕產婦死亡率分別高達200‰和1500/10萬。
(一)1953-1966年,民主改革阿壩衛生事業撐起藍天
?面對落后的醫療衛生和嚴重的疾病危害,黨把醫療衛生工作隊作為解決群眾疾苦、保護群眾健康,密切黨群關系、藏漢關系的橋梁紐帶,作為與解放大軍同行的先遣力量,于1950年2月首次派遣25名衛生干部隨軍進州開展工作。衛生工作隊先后接管茂縣、理縣、松潘、汶川、懋功(小金)、靖化 (金川)等地診所,組建6個專署醫院。同時中央、省不斷派來醫療衛生隊深入“四土”、進入草原,巡回醫療,救治群眾,培訓人員,籌建機構,參與疾病防治、平叛筑路、民主改革等工作。到1952年,全州建立中心衛生院1所、縣衛生院5所、區醫療所17所,醫療衛生人員332人。醫療衛生人員徒步翻山越嶺或騎馬涉水過江,進藏寨入羌村,用熱情服務和精湛技術,解除群眾疾苦,被群眾親切地稱著“門巴”。
?1953年建州后,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全州醫療衛生事業呈現出跨域式的發展,各級黨委、政府加強了領導,加大了投入。衛生機構建設由單一的醫療服務逐步向衛生防疫、婦幼保健、醫學教育等綜合醫療衛生體系發展,并由城鎮輻射到區、鄉,服務領域擴大,服務種類增多,服務水平提高。到1966年州、縣、區、公社四級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建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227個,綜合性醫院(州、縣人民醫院)13所、衛生防疫機構15所、婦幼保健機構5所、衛生學校1所、區(中心)衛生院49所、公社(鄉)衛生院154個,機構總數是建州初期的13倍。全州衛生人員達1257名,是建州初期的4倍。隨著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得到較大提高。廣大醫療衛生人員深入農村牧區,足跡遍及每個鄉鎮、村寨,最為突出的是廣泛開展了地方病、慢性病的調查和傳染病的控制,許多疾病首次被發現,許多常見、多發疾病在基層就能得到及時救治。醫學教育取得重大成績, 1958年6月,阿壩衛生學校建立,到1966年,畢業學生達640余人。
(二)1966-1976年,歷史曲折,阿壩衛生事業經受考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國,受十年動亂的嚴重影響,醫療衛生事業處于停滯狀態。衛生行政與教育、文化等合并辦公。醫院、防疫、保健機構合并成立“衛生防治院”。機構合并,人員嚴重減少,技術力量明顯削弱,疾病調查、傳染病管理和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測等難以正常開展,一些傳染病如流行性腦膜炎、麻疹、百日咳、肝炎、痢疾等在局部地區呈流行趨勢。
?70年代初,州、縣有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精神,積極開展衛生防病和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衛生事業呈現出恢復發展趨勢。衛生行政和事業單位逐漸恢復到“文革”前的體制,并按功能劃分和區域設置建立綜合醫療、衛生防疫、婦幼保健、衛生教育等機構。此時期,我州興辦農村合作醫療是一大亮點。各縣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在大隊衛生室基礎上建立合作醫療站,僅兩年,就以國家扶持、集體出資、社員分擔等形式建立起醫療站1031個,占當時大隊數的80%,赤腳醫生總數2358名。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時,全州衛生部門機構總數達288個,其中綜合性醫院(州、縣人民醫院)13所、衛生防疫機構15所、婦幼保健機構13所、衛生學校1所、藥品檢驗所1所、區(中心)衛生院47所、公社(鄉)衛生院196所(全民所有制105所、集體所有制91所)。衛生專業人員達1450名,較建州初期增長了近5倍。有病床1507張。以林業為主的工礦企業醫院和診所193所,其中較大的綜合性醫院15所,職工最多時近1200余人,成為當時我州醫療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服務各族群眾,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機構的恢復和工作逐步規范,醫療衛生工作走出低谷,蓬勃開展。
(三)1976-2008年,改革春風,阿壩衛生事業注入強勁動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州醫療衛生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1980到1992年間,國家、省對民族地區醫療衛生傾斜扶持政策力度不斷加大,改造和新建縣醫院9所、衛生防疫站10所、婦幼保健站4所、區衛生院12所、鄉衛生院34個,總投入3704萬元,年均投入300萬元以上,新建機構面積16.52萬平方米,占當時機構總面積的41%。醫療服務項目得到較大拓展,開展了組織病理分析、血液生化檢驗、骨細胞分類、乙肝兩對半檢查和胸腦外科手術。疾病控制進一步加強,以鄉鎮為單位計劃免疫接種率持續保持在85% 以上,有效遏止了針對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婦幼保健呈現上升態勢,新法接生普及到鄉村,新法接生率達80%以上,逐步推行住院分娩,基本改變了馬、豬、羊圈分娩和自己分娩自己接生的陋習,廣泛開展婦女病查治,并在城鎮開展婦女防癌普查工作。重視少數民族醫療衛生專業人員的培養,截止1990年,全州少數民族衛技人員達1602人,占衛技人員的44.29%,少數民族衛技人員的成長和壯大為發展阿壩州衛生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3-2002年的10年,醫療衛生改革是整個衛生工作的主流。 1997年10月,州委、州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全方位地指導全州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推進醫療機構綜合能力建設。到2002年,全州13個縣以上醫療機構達到國家二級乙等醫院以上標準。堅持以國家、集體為主,社會力量和個體為補充的辦醫體制改革。建立執業醫師制度,依法加強醫療衛生人員執業管理。切實轉變醫療服務方式,推行便民服務模式,開展病人選擇醫生工作。推行住院費用一日清單制,公示醫藥價格和服務收費。制定《阿壩州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試點工作辦法(試行)》,推行藥品集中招標和陽光采購。為實現農村初級保健目標,州委、州政府加強了村衛生室的恢復和建設,制定了鄉村醫生生活補助和村衛生室藥品周轉金政策,推動鄉鎮衛生院管理體制改革,實行縣辦縣管,推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順利完成藥品監督、疾病預防控制、衛生執法監督體制改革。2001年利用國債啟動州中心血站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員培訓。
?2003至2008年間,因“非典”的發生和流行,暴露了公共衛生領域的薄弱環節,引起各級黨政的高度重視。為加強衛生領導,推進衛生改革,促進衛生發展,州委、州人民政府分別于2003年12月、2006年4月召開了“全州衛生大會”和“全州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工作會議”,出臺了《州委、州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和《州委、州政府關于加快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阿壩州醫療衛生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國家和省對阿壩州衛生事業建設扶持力度空前加強,實施了衛生扶貧工程、援藏項目、貧困縣醫院建設、“十五”衛生專項建設、國債資金、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省財政專項資金建設等項目,投入資金達1.987億元。健全全州疾病防控和衛生監督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2005年新農合啟動實施,醫療保障能力提升,醫療服務進一步改善,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民族醫藥衛生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加快。
(四)2008年至今,災難機遇,阿壩衛生事業譜寫新篇章
?2008年以來是全州衛生事業經受“3.16”維穩、“5.12”汶川特大地震和“8.14”山洪泥石流災害緊急救援嚴峻考驗時期。但又迎來了災后恢復重建,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省委、省政府實施民族地區衛生發展十年行動計劃的難得機遇。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衛生系統緊緊圍繞改善民生,加快發展、維護穩定的中心工作,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努力用全民健康夢,托舉偉大中國夢,團結奮進、開拓創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性成就,開創了阿壩衛生發展的新環境、譜寫了阿壩衛生事業的新篇章。
?2008年突如其來的“5.12”特大地震造成977個醫療衛生單位受災,犧牲1人、受傷89人,設備損壞5732臺件,直接經濟損失達10.116億元,衛生基礎遭到嚴重摧毀。全州各級醫療衛生單位第一時間趕赴一線全力自救。抗震救災100天,與來自全國軍地醫療衛生救援隊伍,共同搶救治療傷病員48萬人次,消毒3.34億平方米,取得大災之后無大疫的重大勝利。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不到50天,迅速成立阿壩州衛生系統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編制組,歷經2個月完成《阿壩州醫療衛生機構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編制,確定汶川、茂縣、理縣、松潘、小金、黑水6個國定重災縣和九寨溝、金川2個省定重災縣,恢復重建鄉鎮以上醫療衛生機構189個,總投資12.59億元,建筑總面積38.3萬平方米。項目之多、規模之巨、投入之大,超過建州以來衛生設施建設投入總和。
在對口援建省、市的大力援助下,截止2011年9月,醫療衛生機構災后恢復重建圓滿完成。通過災后恢復重建,災區醫療衛生面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大變化,衛生資源總量大幅增加,服務設施全面改觀,服務體系日趨完善,醫療衛生整體水平明顯提升。 2009年和2012年,州委、州政府分別出臺《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阿壩州衛生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1-2020年)》。旨在通過改革和十年行動計劃的實施,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到2020年,形成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規范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多元辦醫格局。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全州醫藥衛生事業和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和藏區領先水平。(蔣祖權 羅朝秀)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