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當印度放寬了銀行在處理呆賬方面的相關規定時,經濟危機儼然已經開始蔓延。由于受到源于相隔千里之外的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恐慌影響,印度方面實行這項舉措的目的——即在借款方暫時遇到困難時給其以喘息的空間——顯得格外明智。然而,5年過去了,這項政策又卷土重來,再次影響該國的金融行業。
銀行貸款通常分為良性貸款和不良貸款兩種。針對不良貸款,銀行必須建立儲備以應對可能的損失。2008年,作為監管者的印度儲備銀行(RBI)批準廣泛使用一種中間類型的“重組貸款”。這些貸款的期限淡化了幫助借款者的目的,但銀行可以假定任何困難都是暫時的,避免設定條款。
在過去五年間,各家企業都急于尋求更寬松的期限,以避免承認破產,能得到銀行家的資助,因此,這項規定的精神遭到濫用。讓我們來看看掌控了所有銀行的四分之三貸款并集中了大量呆賬的印度國有銀行。
以印度最大的國營債權人印度國有銀行(State Bank of India)為例,當前,重組貸款中已淪為不良貸款的存量比例已升至25%。這就證明了這些貸款是不安全的。摩根史坦利投資公司(Morgan Stanley)的數據(見上圖)顯示,整個問題貸款,不管是不良貸款還是重組貸款,已占總數的9%。這一數字已驚人地接近印度十年前的水平,當時印度的銀行業處于失寵地位。
不確定的貸款還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在截止至3月份,許多國有銀行的新重組貸款數量激增。經濟中壓力最大的部門似乎還并未反映在數字上。所謂的問題貸款大多貸給了農民和中小型企業。然而,讓人夜不能寐的是基礎設施項目,不管是發電廠還是道路建設,其中有許多存在財政問題。可是,大部分仍卻歸為為良性貸款一列。
同樣沒有反映在數字上的還有大的家族企業的困難。投資銀行瑞士信貸的阿施施·古普塔(Ashish Gupta)表示,這些大家族企業中,前十家負債最多的公司的貸款占所有銀行貸款的13%。盡管經營狀況不佳,但他們所有的貸款基本上仍舊歸為良性。阿施施還推測道,印度企業債務存量的中32%都是那些運營收益不足以支付利息成本的公司所擁有。這些公司中的50家最大負債者中,有42家的債務都列為良性。
印度儲備銀行早已意識到需要強化這些規定,并在今年5月30日宣布將于2015年4月前廢除“重組”類型的貸款。不過這也不可避免會存在某些漏洞。那些擱置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項目仍可視為重組項目。印度儲備銀行的反應無疑會更加嚴苛,不過它可能也擔憂未來經濟不景氣時出現進一步令人窒息投資。
不論銀行是否是被迫承認,這些死氣沉沉的公司和項目的呆賬都將壓垮國有銀行。這些銀行的狀況十分堪憂:應對不良貸款的資本儲備少,資本比率低。新出臺的《巴塞爾協議III》(Basel 3)規定,要求銀行要從外部渠道募集到200億-300億美元的股本。要尋找到這些資金不是件容易的事。機構投資者已感到厭倦,因為大多數國有銀行的股票交易價格都低于賬面價值。與此同時,資金短缺的政府在向國有銀行注入更多的資金時,可能會表現得更加吝嗇。
從某方面來看,所有這一切都是好事。在印度,向來充滿活力,運營良好的私人銀行將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但如果金融體系中最大的部分不能大規模快速地提供貸款,那每年以低于5%的速度增長的經濟將很難大幅恢復。
(來源:中國日報網 歐葉 編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