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節和音律吸引我們潛意識里對未來有所期盼。
音樂對人的情感產生強烈沖擊的原因,沒人知道。但是,根據近來的一些研究,我們找到了些許蛛絲馬跡。
一群來自加拿大的科研人員發現:當人們第一次聽到一首歌的時候,大腦中的獎賞中心區域變得活躍了。
我們為什么喜歡音樂?就像很多“牛”問題一樣,這一問題也牽涉了很多層面。在有些層面,我們有答案;但并不全面。
我們喜歡音樂,因為它讓人舒心。為什么它會讓我們舒心?2001年,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神經學家安妮·布辣德(Anne Blood)和羅伯特·扎拓熱(Robert Zatorre)給出了一個答案。他們展示了磁共振影像:美妙的音樂飄入人們耳里時,大腦中被稱作邊緣區(limbic area)和旁邊緣區(paralimbic area)的區域變得活躍了;這些區域與愉悅的獎賞機制相關,就像從性、美食和毒品獲得的感受一樣。這都要歸功于一種大量分泌的神經傳遞素:多巴胺。就像DJ李·哈斯拉姆(Lee Haslam)對我們說的:音樂就是那劑毒品。
但為什么呢?飲食男女引起多巴胺大爆發,這很好理解:因為這會讓我們不饜足,想要更多,而且有助于人類生存和繁衍。(有些毒品用假象誤導,促使多巴胺分泌,逆轉了這一生存本能。)但是一連串的聲音,它對生存沒有顯而易見的價值,為什么也有同樣的作用?
目前,沒人明白。但是,關于音樂能撩動起最激烈感情的原因,有了不少線索。研究音樂認知,即研究思維認知音樂的方式;目前在該領域的科學家們中,最普遍的觀點來自哲學家兼作曲家李奧納多·梅耶(Lenoard Meyer),他在1956年提出:音樂引起的情緒都是關于心中的期盼,無論是否真正得到。梅耶引用更早一些的情感心理學理論,那些理論認為某種欲望滿足不了時,就會產生情緒。然后,你就能想象了,這就產生了沮喪或者怒氣;只是隨后,我們發現自己尋找的東西——愛情也好,香煙也罷,結果都是一些讓人稍感甜美的事物。
梅耶說,這也是音樂的作用。音節和音律吸引我們潛意識里對未來有所期盼。如果這是對的,大腦就是小小地自我犒賞一番,即我們現在看到的——多巴胺大爆發。心中期望和現實結果往往不一致,大腦在這兩者之間,如同跳舞,一直無法停止搖擺;那么音樂能用撫慰人心的方式,讓大腦保持活力。
但是,音樂觸動期盼的說法正確與否,我們為什么要糾結?看起來,我們又不是依靠音樂生活。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音樂理論家大衛·胡倫(David Huron)說:哈!或許我們曾經有過靠音樂過活的歷史。預測周邊環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即只能根據不完整的信息做判斷——這曾是生存中必不可少的本事,當然了,現在還經常用到這招,比如過馬路的時候。于是,預測時摻入感情因素,肯定會是一個好主意。在非洲大草原上,當聽到尖利的叫聲時,我們的先人們可沒工夫仔細想:到底是對人無害的猴子在咋呼?還是獵捕食物的獅子在吼叫?原始大腦的邊緣區主管感情,于是它繞過了“邏輯”,直抄近路:思維處理聲音方式就是急速分泌腎上腺素——本能反應——不管三七二十一,準備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