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敘事---王其鈞風景油畫在泰安展出
王其鈞教授油畫作品《月溶無痕》(100x121)cm
王其鈞教授油畫作品《尋夢江南》(100x75)cm
王其鈞教授油畫作品《春之晨》(60x60) cm
王其鈞教授油畫作品《拂曉》(90x53) cm
王其鈞教授油畫作品《暖秋》(147x122)cm
5. 江南民居的美不僅是詩歌般的美,音樂般的美,更是圖畫般的美。
最近,山東省泰安市委宣傳部和泰安市文聯為中央美術學院王其鈞教授舉辦了名為《江南敘事》的畫展,畫家用一組油畫作品,表現了江南水鄉的迤邐風光,受到當地美術工作者和廣大民眾的喜愛。
王其鈞教授之所以選擇江南民居作為自己的繪畫主題,是與其成長的經歷息息相關。
上世紀70年代初,王其鈞在地處江南的南京藝術學院上大學,這時期他在江南水鄉長期寫生。太湖邊上的光福、潭東、木瀆、東山、西山等地都是他寫生的常去之處,不僅留下了大量的習作,而且對水鄉民居產生了無限眷戀。
繼此,王其鈞的碩士學位進入了建筑設計與理論專業,博士學位也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這種特殊的教育背景,使得王其鈞對于傳統民居有著深刻的感情。
后來,王其鈞成為國內知名的民居專家,他的著作《中國傳統民居建筑》榮獲臺灣圖書最高獎——“金鼎獎”;他參與的《中國古建筑大系》套書榮獲“國家圖書獎”,而他撰寫了其中的《民間住宅建筑》分冊;他的《中國民居》和《白描畫典藏——中國民居》,自1991年出版以來,暢銷了二十多年,至今仍然是繪畫及建筑學專業學生喜愛的繪畫摹本。
近年來,王其鈞在中央美術學院授課之余,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江南民居這一主題繪畫創作上。
王其鈞每年都要到江南水鄉去寫生,收集素材并進行創作。在他的繪畫作品中,絕大多數的江南水鄉畫面并不是對江南水鄉的真實場景直接再現,而是王其鈞根據所收集的素材重新創作的。《輕輕云飄過》這幅作品,就是他上述創作思想的典型實例。
王其鈞認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藝術的表現法則之一,因此,他利用自己建筑學的知識,創作理想中的江南水鄉。他把寫生收集到的江南民居的素材作為原創元素,然后進行組合再現。他的江南水鄉風景畫的創作過程,實際上成為了他構筑自我內心理想之境的構思過程。正如王其鈞所說,他的畫,畫的就是他的夢境。
在繪畫的構圖上,我們還能看到王其鈞的一些個人藝術語言表達方式。“第一人稱”構圖是他喜愛的手法之一。王其鈞解釋,所謂第一人稱構圖就是畫面出現一條路,讓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仿佛自己就可以走進畫面一樣。在他的畫面中,除了船上的艄公,很少有人物出現,目的也是希望觀者有一種在靜謐的夢境里徜徉的感覺。作品《暖秋》就是這樣一幅構圖,呈現在畫面前沿的臺階,似乎在召喚觀眾步入畫面,去感受江南暖暖的和煦陽光。
在色彩的處理上,王其鈞表示,采用油畫微妙的冷暖關系表現水鄉是有難度的,在江南水鄉民居的白墻黑瓦中很難得到發揮。王其鈞抓住了江南水鄉民居的精髓,將其色度降低而強調素描的空間感,這樣,不僅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將獨樹一幟的自我繪畫風格烙印在作品中。此次展覽中,《月溶無痕》就是這樣一幅作品。在這幅畫面中,除了受光的小面積區域外,幾乎都是使用的黑白灰的調子。
在光線的處理方面,王其鈞更是巧妙地混合無彩色和有彩色兩個色階系統,使觀眾在無色的畫面主色調中,去感受傳統水鄉曾經的歷史輝煌。此次展出的《拂曉》就是采用一縷晨光,僅照耀在畫面左邊民居的幾堵窄窄的墻面上。觀者能在不大的受光面中,吮吸到朝陽帶來的新鮮晨露,感受那任憑歲月流逝也未曾改變過的寧靜生活。
當我們流連在水鄉的老村古鎮,往往會不自覺地受到民居美的感染,如飲醇醪,似醉其中。從繪畫的角度來描述,我們可以感受到民居中的一種有別于我們現今生活的無形無色的虛空。“虛無恬淡,乃合天德”。那么繪畫要如何將文學的思想內涵以視覺的形式呈現呢?以王其鈞的《春之晨》為例,他在畫面中表現出的霧靄,使所有的物象都變得若即若離的飄渺,那種恬淡虛無的幽深意境全都包含于其中了。
清代黃景仁說:“人言詩妙畫難盡,我言是詩皆畫境”。王其鈞畫展“江南敘事”中所展出的作品,呈獻給觀眾的是藝術家從所觀看到的景色本身,進階至融合自我內心情感及審美取向所延伸出的更高層次的想象意念。這種想象意念,既是王其鈞在繪畫創作中所依憑的思想,更是最終轉換成畫作呈現出來的靈魂。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