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2日電 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道,臺灣屬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地震發生的頻率高,3月7日在臺灣花蓮縣秀林鄉,就發生規模5.6級的地震,當天也有高達19次的余震,而這兩天在同一地點,又再發生規模4級左右的地震。臺灣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無害的地震次數多有時反而是好事,因為如果能量聚集太久,就有可能發生規模6以上的強震造成災害。
郭鎧紋指出,目前臺灣“氣象局”不同性質的“地震觀測站”全臺近700個,部分測站只要測出規模3以上就要發布,例如,花蓮磯崎測站去年就曾經發布19個有編號的地震,另外,小區域規模一以上則有25個,但很多都是無害的地震。
郭鎧紋說,雖然日前花蓮規模5.6的地震讓全臺都感受到,但沒有成災的地震不定時釋放能量反而是好事,以臺灣而言,如果太久沒發生地震,規模6以上強震發生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郭鎧紋表示,由于“地震測報中心”的儀器越來越精密,測出的地震數量相對增加,但很多是人體感受不到的地震,民眾不必擔心。
(來源:中新網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