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奮力打造中西部第一縣的實踐與啟示
科學發展鑄就新的輝煌
——長沙縣奮力打造中西部第一縣的實踐與啟示
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2012年12月)
近年來,長沙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縣情實際認真落實“四化兩型”戰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在全國百強縣的位次不斷前移。在2012年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評比中,排名由2007年第58位躍升為第13位,正式成為中西部第一縣;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排位由第45位挺進全國前15強,連續五年蟬聯中部第一。省委書記周強同志對此專門作出批示:“長沙縣科學發展的做法和經驗值得總結和推廣。”根據周強書記指示,我們會同省社科院和長沙市委政研室對長沙縣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科學發展的巨大成就
長沙縣按照科學發展要求,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始終秉持幸福與經濟共同增長、鄉村與城市共同繁榮、生態宜居與發展建設共同推進的“三個共同”發展理念,實現了科學發展的大跨越。
1.緊扣發展主題,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003-2011年連續八年保持17%以上的增速,預計2012年達到9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5萬美元,財政總收入從2003年過10億元,到2009年、2011年分別跨上50億元和100億元臺階,2012年突破150億元。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大眾汽車、廣汽菲亞特等一大批項目落戶,工程機械成為千億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6.5:73.2:20.3,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16.7%。榮獲了“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和“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等稱號,未來2-3年,可望全面挺進全國縣域經濟前十強。
2.堅持可持續發展,發展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四化兩型”建設深入人心,兩型產業優先發展,在全國率先建立縣級兩型建設指標體系,形成了“用1%的土地支撐經濟發展,99%的土地保護生態環境”的局面。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顯著下降,森林覆蓋率達到42.5%,縣城空氣優良率常年保持在93%以上。城鄉垃圾清運、污水處理實現全覆蓋,工業污染和農村禽畜養殖污染得到有效整治。先后獲得“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生態示范區”、“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十佳兩型中小城市”等榮譽。
3.推進城鄉統籌,縣域經濟活力全面迸發。創新發展思路,統籌城鄉發展,形成了一縣兩區(即國家級長沙經開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南工北農、縣域經濟全面發展的格局。推進擴權強鎮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等一系列措施,改革探索取得新突破,成為全國改革開放18個典型地區之一。產城融合深入實施,實現園區經濟向城市經濟轉變,新型小城鎮建設卓有成效,城鎮化率達到52%,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干部群眾同心同德、精神煥發,全縣上下呈現一派干事創業、爭先進位、奮發向上的生動局面。
4.突出以人為本,人民群眾更加富足幸福。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7600元和1560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近五年,全縣財政對民生的投入累計達181.75億元,2012年民生投入占新增財力的80%以上,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居民醫保實現城鄉并軌,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和農村危舊房改造取得明顯成效。全縣社會事業全面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文明程度大幅提升。連續兩屆獲評全國文明縣城,連續三屆獲得“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
二、“四化兩型”的生動實踐
長沙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得益于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創造性地貫徹落實“四化兩型”戰略,探索出了一條兩型引領、四化協同、科學跨越的成功之路。
1.實施項目帶動,堅持產業強縣,走出了一條四化協同之路。縣域經濟就是項目經濟。長沙縣堅持以重大項目建設培育和集聚優勢資源,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了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以及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相互協調。實施集約集聚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工業企業進園區,形成以星沙為主的工業板塊,不斷拓展園區發展空間,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圍繞打造“工程機械之都”和“中國汽車產業集群新版塊”,著力培育千億企業、千億產業,吸引了一批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企業為龍頭的工程機械產業蓬勃發展,其產業產值占全省同行業的60%,占全國同行業的22%。引進廣汽菲亞特、廣汽三菱、北汽福田、陜西重卡等整車生產項目,住友輪胎、德國博世等多家世界知名零部件企業相繼落戶,成為國內擁有最完整車系制造能力的地區之一。實施“產城融合”,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以產興城、以城育產,把重大產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與新城鎮開發結合起來,以組團式發展優化城鎮布局,建設了一批產城互動、生態宜居、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鎮。將城市功能、政府公共服務植入工業園區,推進園區經濟向城市經濟轉變,促進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在新建工業園區,按照1/3的地方發展工業、1/3的地方發展生產性服務業、1/3的地方建設公共設施和商貿住宅的思路,一次性建成產城融合體。堅持以國際先進理念發展高端服務業態,啟動了松雅湖、空港城、黃興武廣新城、長沙臨空綜合保稅區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了全縣經濟結構優化步伐。建設現代農莊,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以北部農業鄉鎮為主體,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大力發展城郊型高效農業,創新現代農業生產的新模式,重點發展農業企業和現代農莊為主體、產業基地為平臺、農戶以土地入股為主要方式的“公司和農莊+基地+農業工人”的生產經營模式,以綠色、環保、生態為標準,發展集農業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體驗休閑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形成了“一鄉一品、兩大走廊、三條主軸、七大產業、百個農莊”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強化科技支撐,吸引隆平高科和中科院、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進駐,建設湖南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基地,加快了數字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發展步伐。加強農業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建設農業現代物流園,為農業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打造智慧城市,大力推進信息化。大力推動以藍思科技、創新電子、紐曼科技和聯通數字閱讀基地等為龍頭的重大項目建設投產,支持電子商務產業進駐,電子信息產業有望成為長沙縣第三個千億產業集群。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強化信息技術在工業、農業、服務業和城市管理中的運用,全面提升城鄉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智慧城市。
2.實施城鄉統籌,堅持以城帶鄉,走出了一條城鄉協調發展之路。把城鄉一體化作為新一輪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按照“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總體思路,堅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謀劃,促進了全縣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南工北農”優化縣域空間布局。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優化全縣空間開發格局,將縣城及南部城郊定位為工業和城市服務型區域,以長沙經開區為龍頭,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將北部鄉鎮定位為農業生態型區域,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龍頭,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通過明晰分工,分類指導,形成了發展導向明確、要素配置均衡、空間集約集聚的發展格局。“六個集中”加快城鄉一體發展。按照資本集中下鄉、土地集中流轉、產業集中發展、農民集中居住、生態集中保護、公共服務集中推進的要求,積極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和管理體制六個一體化建設,推動城市資本向農村聚集、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開慧“板倉小鎮”、金井“茶鄉小鎮”、榔梨“水鄉古鎮”等一批特色示范鎮的建設,為城鄉一體化打造了亮點,為縣域經濟發展增強了活力。“三個管住”建設現代新型農村。鄉(鎮)、村兩級工作堅持經濟建設與鄉村治理并重,著力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供優質服務,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嚴格落實“三個管住”,即通過管住村干部來管住農村社會穩定、管住績效考核來管住農村科學發展、管住污染源來管住農村生態環境,使農村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全縣農村正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闊步邁進。
3.實施生態建設,堅持兩型引領,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以創建“國家生態縣”為目標,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發展綠色產業,保護青山綠水,建設生態文明。加快兩型產業發展。高度重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全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到全縣GDP總額的44%。堅持工業項目進園區,園區所有企業強制推行清潔生產。引導企業加強能耗控制和污染治理,近年先后關閉和搬遷6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積極推廣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全縣沼氣池入戶率達到50%。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大力推進截污、清淤、固堤、增綠、造景等工作,實施了“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能源、清潔家園”的“四潔農村”工程。全面推行科學養殖,出臺畜禽養殖污染管理防治辦法,科學劃定禁養區、限養區、適度養殖區,有效解決禽畜養殖污染問題。在所有鄉鎮建立污水處理廠,實現了污水處理全覆蓋。成立農村環保合作社,通過市場運作、政府補貼,實現了“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的垃圾四級分類管理,解決農村垃圾污染問題。開展生態補償修復。率先在全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除公益設施建設外的所有土地出讓,每畝新增3萬元用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科學劃定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建立生態恢復和水土涵養生態功能區,進行重點保護,實施生態扶貧移民工程,保護山區生態環境。實施“百條鄉村公路,千里河港堤岸,萬戶農家庭院”綠色愿景工程,縣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以上資金補助植樹造林。推進生態環境示范村莊建設,極大地激發了群眾自主美化家園的熱情。
4.實施民生優先,堅持城鄉普惠,走出了一條共同富裕之路。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改善民生來縮小差距,以促進共同富裕來提高社會和諧化程度。加大民生領域投入。經濟快速發展,財力顯著增強,但始終堅持小政府大服務,嚴格控制行政事業編制,沒有新建樓堂館所,千方百計壓縮各項行政開支用于改善民生。雖然經濟實力和財力居中西部地區之首,但長沙縣委縣政府的辦公樓是全市九個縣市區中最差的,在全省也是比較差的,而近五年財政對民生投入年均增長41.8%,2012年財政用于全縣民生領域的支出突破60億元。積極構建全民社會保障體系,在全省率先實現新農合與城鎮醫保并軌運行,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建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提高城鄉低保和社會救助限額標準,實行高齡老人生活補貼制度,開展革命先烈后代困難家庭幸福計劃,大力實施“安居工程”,連續四年向全縣貧困家庭發放1000萬元以上過年紅包。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入推進校舍安全工程,切實改善城鄉學校辦學條件,城區大班額問題有效緩解,提高農村偏遠地區教師待遇。以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抓手,完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啟動了總投資5億元的星沙文化中心建設,實現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農家書屋全覆蓋。加快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創造性地開展農民“免費門診”試點工作,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的基本醫療需求。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深入開展“創業富民”活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力引導城市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聚集,大膽探索農民進城和市民下鄉的城鄉互動模式;加快構筑城鄉社會保障網和社會事業網。2005-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2.8%和19.2%,2012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僅為1:1.77。
5.實施改革探索,堅持人才強縣,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之路。堅持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創新、先行先試,不斷探索發展的新路徑,增添發展的新活力,構筑發展的新優勢。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實施擴權強鎮改革,將部分人事管理權、財政管理權、行政審批權和行政執法權下放到鄉鎮,突破制約鄉鎮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實施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成立農業、商務衛生和食品藥品、城鄉建設、社會事務等行政執法大隊,探索組建綜合行政執法局。深化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先后組建了城建投、水建投、路建投、環建投等4家融資公司,并將這4家融資公司合并組建了星沙建設投資發展集團公司。創新選人用人機制。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把人才和干部隊伍建設作為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來抓。大力實施"3235"人才引進工程,共引進各類人才1150名,其中科學發展顧問48名,海外人才10名,優秀青年人才305名,選聘了661名大學生村官到村(社區)任職,服務農村基層。同時,堅持多平臺鍛煉人才,多渠道培訓人才,創優環境留住人才,選拔優秀領導到國內外著名學府學習,組織部分優秀村支部書記到國外學習,為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人才支撐。創新考核評價機制。創新實施了以群眾參評、黨員互評、支部講評、領導點評為主要內容的“四評”工作法,激發了創先爭優的內生動力。先后建立了鎮、街道和村、社區,以及縣直單位黨組織書記“雙述雙評”、基層黨建工作專項考評、一把手考評黨建等制度,將考評結果與村級組織的運轉經費撥付、評先評優掛鉤。實施分類績效考核,針對鄉鎮(街道)區域位置、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等特點分類設置考核指標和分數權重,使績效考核成為踐行科學發展的風向標。
三、長沙縣經驗值得借鑒
長沙縣在科學跨越的生動實踐和探索中,創造了引人注目、特色鮮明的輝煌成就,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1.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始終走在科學發展的前列。科學發展是又好又快的發展,科學發展的過程也是解放思想的過程。這些年來,無論外部環境怎么變化,歷屆長沙縣委、縣政府都堅持把解放思想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始終咬定“全國爭先、中部領先、全省率先”的發展目標,真正做到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干到底,大膽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和發展模式,保持科學跨越的良好態勢,實現了從三湘第一縣到中部第一縣,再到中西部第一縣的三級跳。長沙縣的實踐證明,只有根據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順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新要求,打牢科學發展的思想基礎,堅持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中形成共識、凝心聚力,才能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奮力拼搏,保持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和爭先進位的發展活力,始終走在科學發展最前列。
2.堅持因地制宜、超前謀劃,積極探索科學發展的新路。科學發展是堅持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長沙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既堅持前瞻性的發展探索,又從實際出發制定發展戰略和舉措。從“三個共同”、“生態立縣”的發展理念,到“領跑中西部”、“進軍全國十強”的發展目標;從“南工北農”、“產城融合”的戰略布局,到松雅湖、星沙產業基地、空港城、黃興武廣新城、安沙現代物流園等一大批重大項目的戰略實施;從“人才強縣”、縣域經濟“兩型”發展的戰略思維,到“三個管住”、“四評”、“五步循環”、“六個集中”等戰略舉措,無不高揚著科學發展的主旋律,體現了“四化兩型”的生動實踐。長沙縣的實踐證明,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正確引領,準確把握縣情,結合實際深入實施“四化兩型”戰略,因地制宜、積極作為,就能積極搶抓發展機遇,贏得主動,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在科學可行的發展戰略引領下出奇制勝,創造一個又一個科學跨越的奇跡。
3.堅持改革創新、優化環境,不斷增強科學發展的活力。科學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發展。長沙縣探索實施封閉管理、獨立運作、以區帶園、行政托管的管理體制,理順了縣區關系,確保了經開區集中精力抓招商、建園區;實施政府機構、城市管理、行政審批、財稅和投融資等體制機制改革,確保了政府職能部門圍繞中心搞服務、促發展;實施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建設開放型政府,確保了政府治理方式的轉變;實施分類考核和綠色政績考核,確保了不同鄉鎮突出重點抓發展、促和諧;實施“一推行四公開”,探索“五步循環”群眾工作法,加強和創新了社會管理,確保了全縣社會大局穩定。長沙縣的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不懈地走改革探索之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創新體制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發展環境,才能增強科學發展活力,放大毗鄰省會城市的區位優勢,不斷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和“洼地效應”,真正成為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
4.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努力提高科學發展的實效。科學發展是富民惠民的發展。長沙縣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注重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時,黨員干部始終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將新增財力重點用于民生,在全省率先實現新農合與城鎮醫保并軌運行、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構建全面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一件件惠民政策的實施,不僅使城鄉居民實現了安居樂業,更是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的積極性。長沙縣的實踐證明,只有加快發展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只有更好地改善民生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只有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發展首位,堅持民生優先、和諧共享的發展理念,才能凝聚人民群眾科學發展的創造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使科學發展的目標落到實處。
5.堅持黨建引領、創先爭優,切實強化科學發展的保障。科學發展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取決于黨的建設。長沙縣委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在全縣黨的組織和黨員群眾中以“黨員當先鋒、支部作壁壘、進軍前十強”為載體,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大力推進組織覆蓋、支部提升、骨干培養、黨群連心、興村富民和強基保障六大工程,注重改進作風,在全縣上下形成了爭科學發展之先、創社會和諧之優的良好氛圍。同時,著眼于科學發展之需,大力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和人才引進"3235"工程,引進、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2012年長沙縣被評為全國創先爭優活動先進縣委。長沙縣的實踐證明,只有自覺地把科學發展觀體現到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才能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堅定的思想政治基礎、持久的推動力量、有利的人才支撐和堅強的組織保障,確保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
調研人員:賀安杰、曾劍光、羅波陽、蔣俊 呂發祥、肖衛、喻勇兵、姚軍、肖江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