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一伙武裝歹徒襲擊位于阿爾及利亞-利比亞邊境附近因納梅納斯、由英國BP、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和阿爾及利亞Sonatrach公司合資經營的天然氣田,劫持人質600多名,其中包括為天然氣田工作的美國、英國、挪威、日本、馬來西亞、愛爾蘭、菲律賓等外國員工41人。劫匪挾持人質為掩護,脅迫圍追軍警撤退,并提出法國停止在馬里進行軍事干預、釋放被政府逮捕的數百名同伙并任其前往馬里等要求。17日,阿爾及利亞軍警發動解救行動,在付出人質重大傷亡代價后結束了這起恐怖行為。
據路透社、阿拉伯半島電視臺和毛里塔尼亞ANI電視臺報道稱,劫匪是綽號“面具旅”的跨國恐怖組織“哈立德·阿布·阿巴斯旅”,這個組織的負責人是外號“萬寶路先生”的阿爾及利亞著名恐怖頭目貝爾穆赫塔爾。該組織曾隸屬于臭名昭著的“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AQIM),該組織是基地組織在北非的分支,也是盤踞馬里北部三股反政府武裝中最可怕的一股,“面具旅”因細故和AQIM分家,但仍然藕斷絲連,貝爾穆赫塔爾本人參加過阿富汗“圣戰”,組織雖僅200多成員,卻都是久經沙場的老牌恐怖分子,曾在阿爾及利亞、馬里、尼日爾等地多次實施綁架外國人質的行為,是非常危險的原教旨極端恐怖武裝。
對于解救過程、細節和傷亡情況眾說紛紜。有報道稱阿爾及利亞軍隊使用武裝直升機轟炸,也有報道稱,整個解救過程共造成50人死亡,其中劫匪15人,人質34人,在解救中死亡的人質包括阿爾及利亞人、日本人、英國人和一名法國人,被打死的綁匪同樣來自多國,其中包括至少兩名阿爾及利亞人,以及埃及人、突尼斯人、利比亞人和馬里人,“面具旅”的兩名重要骨干塔哈爾·本·舍內卜和阿布·巴哈阿也被擊斃。
行動開始前,美、英、日等國領導人紛紛表示,應“以確保人質安全為第一原則”,各國解決人質問題的慣例,也是先談判,談判不成再動武,此次阿爾及利亞卻幾乎未作任何談判動作,便匆匆開始動手,且行動中對人質生死似渾不在意,這究竟是為什么?
正如法國《20分鐘報》援引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非洲-中東問題專家默克菲的話,阿爾及利亞匆忙發動攻擊,而絲毫未留半點談判余地,是毫不足奇的,因為這是其一貫立場,其外交官此前在馬里被綁架,政府也堅決拒絕和恐怖分子做交易。默克菲和另一位專家阿卜杜拉希姆都指出,阿爾及利亞深受恐怖主義危害,和本土的伊斯蘭武裝集團(GIA)、AQIM及其前身——薩拉菲斯特宣教中心(GSPC)血戰20多年,“不和恐怖分子討價還價”,寧可付出慘痛代價也要懲處恐怖分子,并杜絕后者綁架更多人質念頭,是阿爾及利亞處理類似事件的通行原則。在他們看來,恐怖分子毫無信用可言,即便滿足其要求,人質安全也未必能得到保證,還不如痛下殺手。
之所以代價慘重,一方面表明阿爾及利亞軍警缺乏相關人質解救行動經驗和專業裝備,另一方面,也和實施行動的武裝分子都是久經戰事、且不止一次綁架人質的積年慣匪有關。
至于為何不顧歐美列強“提供幫助”、“慎重行事”的建議和要求也不難理解:阿爾及利亞是通過獨立戰爭趕走法國軍隊,最終贏得主權的,國家自尊心很強,不能接受諸如外國軍警幫助解救,或外國政府介入談判等方式,法國的軍事介入在該國更是政治敏感問題(在出于反恐大局考慮,破例允許法國空軍飛機越過其領空空襲馬里北部后,就更是這樣)。正因如此,阿爾及利亞才不顧歐美一再呼吁“慎重”、“人質安全優先”,執意立即發動行動。
匆匆發動的解救行動雖消滅綁匪,解救大部人質,卻造成慘痛傷亡代價,這是令人痛心的。但必須看到,劫匪都是積年慣犯,且早有毀諾撕票等前科,即便滿足其要求也未必能萬無一失。不僅如此,一旦“劫持人質收益大于風險”的示范效應形成,在恐怖極端勢力猖獗、原教旨極端思潮死灰復燃的阿爾及利亞,乃至整個薩赫勒地區,類似針對平民、尤其針對外國人的劫持、襲擊行為,必將遍地開花、愈演愈烈,形成惡性循環,后果將遠比此次“慘勝”更不堪設想。從這個角度講,此次解救雖只能算“下策”,但下策畢竟也是策,總比面對恐怖極端勢力肆虐而束手無策勝過一籌。
(來源:中國日報網?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陶短房?編輯:柳洪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