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在光大銀行買理財品虧9% 預期與實際收益應區分
“我和朋友在光大銀行買的理財也賠了。”王女士撥打本報熱線講述了她的一次理財經歷。她說,當時聽理財經理講收益很高,結果一年后到了期,100萬只剩下差不多91萬,虧了9%。
17日,煙臺兩市民在光大銀行解放路支行,就一年前購買的理財產品零收益,向銀行討要說法。本報10月18日、19日、20日的連續報道,引起一些市民共鳴。他們的共同反應是,銀行在銷售和宣傳理財產品時,說得最多的是收益和收益率,避談風險,而且混淆收益率和預期收益率。
“100萬是我和幾個朋友湊起來的,過了一年,不僅沒多,連本都賠進去了。”王女士說起這事,不停嘆氣。因為認購起點較高,王女士和她的幾個朋友一起湊了100萬,購買了光大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據她介紹,當時光大銀行的一位理財經理跟她講,收益率比銀行利率高得多,最高可以達到10%。“我們哪里知道收益和預期收益的區別?這不是誤導是什么?”
近年來,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多,對投資者來說,資金投資的選擇性更廣了,這是好事。然而,隨之增多的是客戶因理財產品虧損與銀行產生的糾紛。投資者質疑聲最大的是,當初承諾的收益哪里去了?
王女士在經歷了這次光大銀行的“理財”之后,很“受傷”。她說,如果當初銀行告知這款理財產品可能會存在9%-10%的虧損率,她和朋友是不會買的。“買的時候一個勁說好,說收益高,等到了期,賠了,就沒人管了。”王女士說,在他們的資金出現大量虧損后,當初的承諾完全不管用了。
業內人士介紹,市民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所講的收益和收益率都只是不確定的“預期收益”和“預期收益率”。也就是說,收益可能達到也可能達不到。市民一定要明確二者區別,并認真閱讀合同上的風險介紹,不要被所謂的“高收益”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