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難題:安理會繼續討論,但共識到底在哪里?(獨家評論)
盡管卡塔爾首相謝赫哈馬德·本·賈西姆·本·賈比爾·阿勒薩尼在1月31日的安理會高呼“巴沙爾·阿薩德的殺人機器還在運轉”;盡管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和法國外長阿蘭·朱佩相繼表示,國際社會如不能立即擱置分歧,向敘利亞人民“發出明確信息”,聯合國的信譽“將受到傷害”、“我們已經快沒有時間了”;盡管敘利亞反對派在安理會討論前后時而渲染“革命的偉大勝利”、“起義軍逼近首都實力空前強大”,時而又聲稱“遭到政府軍血洗”、“憤怒日即哀悼日”,或示強或示弱,用意都在于讓國際社會早日介入。但截至目前,安理會仍然在“討論,討論,討論”。
不論歐美、阿盟,還是俄羅斯、中國,甚至敘利亞各方,都強調“必須盡快達成共識”,問題是,這個共識在哪里?
一向四分五裂、勾心斗角的阿盟在敘利亞問題上空前團結,拿出了一份由卡塔爾牽頭醞釀的“阿盟解決方案”,該方案草案提議安理會決議譴責大馬士革政權,并要求巴沙爾在兩個月“政治過渡期”內交出權力,由其副總統組織“民族團結政府”,并負責組織大選,從而“和平結束”現政權。盡管未明確要求制裁敘利亞,但草案要求“安理會在決議作出后兩周內不作決定”的前提下“應采取進一步措施”,這項方案可算作阿盟的“共識”——至少目前和表面上如此。
在埃及自顧不暇、北非國家各有難言之隱的背景下,海合會六個君主國成了阿盟的主心骨,這六個遜尼派瓦哈比教派君主國在敘利亞問題上同情同宗的敘利亞反對派主流、對“異端”——世俗專制政體的阿薩德什葉派阿拉維特教派統治抱持敵意,希望借機“置換”,本在情理之中。
盡管卡塔爾等國也打出“反專制”、“反家族統治”的堂皇旗號,但經不起太多推敲:卡塔爾等海合會六國都是無一例外的君主專制政體,至于“家族統治”,只要知道卡塔爾埃米爾(國家元首)哈馬德·本·哈立法·阿勒薩尼和首相這兩位高呼“民主”的明星人物是近親、本家,也就足夠了。
盡管如此,阿盟的草案還是得到美英法等國的支持:動機如何并不重要,關鍵是,“巴沙爾必須下臺”符合上述各方的共同利益。然而這個“共識”恰觸及了俄羅斯底線。
正如法國《八十九街》在線雜志上有人撰文所分析的,俄羅斯支持敘利亞的理由實在很多:首先,敘利亞和俄羅斯關系悠久,一直相互支持,且歷史上兩國沒有積怨;其次,敘利亞西部港口城市塔爾圖斯對俄羅斯至關重要,且“溫暖海洋”的夢想是俄羅斯歷代統治者和民眾的共識,敘利亞反對派無法讓俄相信,他們上臺后會繼續和俄羅斯合作,而北約東擴和高加索伊斯蘭分離勢力的猖獗,更讓俄羅斯不愿再退讓;第三,西方在利比亞問題上的偷換概念讓俄羅斯感到羞辱,1973號決議的覆轍俄不愿再重蹈一回——或者,如俄羅斯問題專家鮑里斯.多爾戈夫指出,如果繼在利比亞妥協后再拋棄敘利亞,俄“將令自己在中東的威信喪失殆盡”。
俄羅斯的如意算盤,是由自己當東道主,撮合敘矛盾各方進行對話、妥協,從而停止沖突,恢復和平,如此則既不得罪阿盟和歐美,又能確保俄的利益和面子。問題是,被逼到墻角的巴沙爾已無妥協余地,而受到阿盟“大義名分”鼓舞的反對派更覺得勝利在望,無需和行將就木的巴沙爾妥協:既然很快就能獲得全部權力,何苦費力去討論如何分到一半呢?
為爭取哪怕形式上的共識,西方也煞費苦心:法國外長朱佩和英國外相黑格相繼表示“敘利亞不是利比亞”、“外國軍事干預是不可取的”,這顯然意在安撫和爭取俄羅斯(盡管這個立場又和阿盟、尤其卡塔爾的立場達不成“共識”),問題是,一來1973號決議前鑒未遠,俄羅斯對歐美缺乏信任感,二來希拉里口風依舊,美國未松口“不武力干預”,在這種情況下,俄顯然不會輕易退讓。
那么共識究竟在哪里?
事實上倘若歐美缺乏實際干預意愿,而阿盟又缺乏軍事干預實力,即便達成一個安理會決議,也無法強制性推行,最終仍要由敘利亞對立雙方自己去解決。阿薩德政權的軍事機器仍然穩固,且并無退讓余地,而反對派在獲得國際認可后更不會屈服或妥協,這恐令對立雙方既不愿通過對話相互妥協達成共識,也無法在短期內用武力強行打出一個“共識”。
倘果真如此,敘利亞將如《法國西部》評論所言“黎巴嫩化”,并導致更多的流血和沖突——不愿看到這樣的結果,恐怕倒是各方所一致認定的“共識”。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 編輯: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