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首席記者黎星發自洛杉磯:12月中旬的一天,在離長灘海岸不遠的海面上有一條巨大的遠洋輪船,那是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COSCO)旗下的“廈門”號集裝箱船。它正停泊在南加州的港口。
裝載量為5500標準箱級(20英尺長的標準海運集裝箱)的“廈門”號,已經裝載了9500個各式集裝箱,有很多都比標準箱長出一倍的特殊集裝箱。所有的集裝箱里都裝滿了貨物,大部分來自中國,也有些是來自東北亞國家。三臺白色的大型門吊正從“廈門”號往下卸貨,把滿載的集裝箱吊放到那些重型卡車上,這些大貨車很快開走,分別駛向美國各地。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COSCO)旗下的“廈門”號集裝箱船正停泊在南加州的港口
在另一側,還有五臺白色的大型門吊也同時在給法國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的“唐璜”號貨輪卸貨。那是一條運載量為4800個標箱的集裝箱船。它裝載的絕大部分貨物也是來自中國。
大貨車駛向貨場,穿繞過那些寫著陽明海運(Yang Ming,臺灣)、川崎汽船(K-line,日本)以及韓進海運(Hanjin,韓國)大字的集裝箱,當然也還有很多是中遠和達飛的,達飛是法國的海運公司,也是世界第三大的集裝箱海運公司。
五臺白色大型門吊在給法國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的“唐璜”號貨輪卸貨。那是一條運載量為4800個標箱的集裝箱船,絕大部分貨物也是來自中國
太平洋碼頭管理公司(PMS)副總經理赫廣忱告訴《中國日報》記者說:“這些白色的大型門吊都是我們自己的。”門吊是由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制造的。
太平洋碼頭管理公司是中遠集團與當地一家碼頭裝卸公司合資的公司,專門管理運作長灘港太平洋集裝箱碼頭,專門為中遠、陽明、川崎和韓進等4家海運公司聯盟以及達非等第三方航運公司提供服務。
太平洋碼頭管理公司運行的碼頭占地256英畝,也就是103.6公頃,擁有15臺大型門吊以及一個192英畝(77.8公頃)的露天貨場
赫總告訴我,他們管理的碼頭是現今北美最大的集裝箱專用碼頭之一。4家海運公司聯盟承運太平洋東、西岸的貨物,為美國和東北亞國家貿易服務。當然,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進出口量最大。
赫總說,PMS公司處理的吞吐量,2010年比2009年增長了26%,收入也增長了25.1%。盡管這個數字還是比不上非常興旺的2005年和2007年,但這些數字仍然顯示出,經歷了2008年的經濟危機后,中美貿易在令人高興地逐漸恢復。
海運公司最看重吞吐量,不過中遠洛杉磯公司的劉順安副總經理還能說出從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都有什么,從中國運到美國的都是什么商品。
劉總告訴《中國日報》記者說,再生紙和金屬,半加工的木材以及其它原材料,還有農產品是美國從這個碼頭發出到中國和其它東北亞港口的主要貨物。抵達長灘港碼頭停靠的船裝載的都是消費品成品,從運動服裝和鞋、玩具和家具到其它各種日用必需品。劉總的很多客戶都是美國各種商店或是工廠的老板。他們有時候也向劉總吐苦水。食品進口商就抱怨說,有時候他們的鮮活產品在美國海關清關花的時間太長,有些銷售商說他們進口的中國制造的摩托車或是自行車還需要進行再測試,好像是這些產品達不到美國安全或是環境標準似的。
劉總說,對于航運公司來說,最理想的經濟形式是雙向的貿易是平衡的。但是,讓他們覺得很郁悶的是東北亞國家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是不平衡的。
最壞的時候,中遠公司要從美國調回空箱,一條集裝箱船的空箱率能達到60%。今年,總算是,“我們看到了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增長,”劉總說。也就是說運回中國的空箱數量大大減少了。
赫總和劉總都說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不是當前美國對中國貿易出超的主要問題。赫總說:“實際上是取決于商品的數量和質量。大部分中國制造的貨物都能滿足美國人的需求。”全球貿易和海運都是用美元計算的,赫總說因為國有公司必須將其收入由美元轉換成人民幣以來,中遠集團不得不承擔因美元貶值帶來的損失。這些也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問題,他們倆都相信中美貿易是值得稱道的,前景是光明的。
作為中遠集團的骨干力量,賀總和劉總都見證并親歷了中美貿易的增長。早在1979年4月18日,中遠集團上海分公司兩萬噸的雜貨船“柳林海”號首次抵達西雅圖。它成為了中美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以后抵達美國港口的第一艘商船,也宣告了中美海上運輸服務新紀元的開始。
那時候,船都很小,能到達的港口很少,間隔時間長。這也說明那時候兩國之間的貨物吞吐量還非常小。劉總說,上世紀90年代的一段時間里,從美國運出的貨物多于中國運往美國的。
時至今日,每周就有9條集裝箱船靠岸到碼頭。中美間的年貿易額從25億美元增長到3,000多億美元。按照中國海關以集裝箱統計,2008年,有相當于957萬個20英尺標箱的貨物從中國運到美國,美國有223萬個標箱運到中國。換個說法,2008年,全世界用集裝箱運到美國的商品中的52%來自中國,而美國全球集裝箱出口的19%是運往中國的。
赫總說,PMS公司在太平洋集裝箱碼頭處理的吞吐量從2001年以來,平均每年增長19%。
事實上,太平洋碼頭管理公司的發展是強勁的中美貿易的最佳見證。按照赫總介紹,在上世紀90年代,中遠集團根據中美兩國之間交易額的增長,看到有在美國開辟自有碼頭的必要。他說:“在目的地沒有自主碼頭作為基地,中遠集團就得遭受損失,不單是因為沒法控制岸線操作成本,而且還沒法向客戶保證服務質量。”
1996年,中遠集團和長灘港務局簽署了租借長灘港廢舊海軍碼頭協議,但是美國國會以美國國家安全為由阻止了該協議的執行。這次受挫的結果是,中國最大的海運公司開始尋找一個能聯手運作港口碼頭的合作伙伴。尋找和談判的過程漫長而艱難。終于在2001年7月1日,成立了由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COSCO)和美國裝卸服務公司(SSA)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太平洋碼頭管理公司(PMS)。
現在該公司運行的碼頭占地256英畝,也就是103.6公頃,擁有15臺大型門吊以及一個192英畝(77.8公頃)的露天貨場。中遠集團擁有該公司51%的股份,以其集裝箱量作為投資,SSA公司投資碼頭設備,每年處理70萬集裝箱。赫總說,合資公司不僅給合作雙方帶來了盈利,也有益于當地經濟發展。
現在,太平洋碼頭管理公司給當地人創造了500多個就業機會,其中有121個常設職位,包括當地碼頭經理,管理員,設備工程師和技術員。同時,公司還間接雇傭了394個兩班倒的碼頭操作工。
在SSA公司工作了25年的羅伊·張說:“我親眼見證了他們(中遠)從有些集裝箱開始,到現在的成千上萬的集裝箱。”說到中美貿易的增長,羅伊說:“它(中美貿易)就像是一張比薩餅,每個人都能分到點兒。”
(來源:中國日報首席記者 黎星 編輯:董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