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希拉里黯然認輸后,總統之爭在奧巴馬和麥凱恩之間正式開始。而今年大選的中心議題就是如何帶領美國走出經濟困境。次貸危機、能源價格上漲、糧食緊缺和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都成為選民最關注的問題,也成為兩黨候選人面臨的核心挑戰。奧巴馬和麥凱恩在確定兩黨提名后,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卻都默契地用一種相同的樂觀語調向選民許諾,只要能在2009年1月接替布什,就能立即穩定房價、讓飛向火星的油價回到地面,并且帶領美國經濟重回正軌。
如果人們相信他們的話,那等于又掉進了次級房貸的騙局。無論是奧巴馬還是麥凱恩都無法扮演拯救危機的超人。
首先,時代不同了。美國總統今天也許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物,但他對短期宏觀經濟的影響實際上卻被選民們大大高估了。固執的黨徒們也許會說,里根1981年和克林頓1993年上任后不久經濟不就出現了起色嗎?但是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的專家托馬斯?曼恩表示,影響經濟周期的因素很多,而且紛繁復雜、無法預測。即使是一個諸如加利福尼亞州長施瓦辛格這樣的肌肉硬漢,用盡全身氣力也都不可能讓經濟順從自己強大的意志。而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經濟黃金期之所以能夠出現,更多的是因為冷戰的結束、新興力量中國的崛起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而這些都跟克林頓內閣的“魯賓經濟”并沒有必然聯系。即使民主黨人克里2004年戰勝布什,現在的通貨膨脹、房地產泡沫、美元疲軟和對石油的大量需求也都依然會出現。
其次,美聯儲作為一個強大的獨立機構,在某種意義上搶走了不少總統在經濟事務中的“風頭”。通過不斷地降息和要求金融機構提高透明度,美聯儲主席伯克南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對刺激經濟所作出的貢獻要遠大于布什和國會。
第三,美國下任總統的性格對2009年的經濟并沒有多少影響。過去16年的歷史告訴人們,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在財政和經濟方面的政策分歧非常明顯,但在那些最能影響短期經濟表現的宏觀方面,兩黨的大佬們還是顯現出了某種共性。現代共和黨人已經從胡佛總統身上吸取了教訓,在經濟增長緩慢的時候明白了短期財政刺激的必要性。尼克松說:“我們現在都是凱恩斯主義者。”而現代民主黨人也從胡佛《斯穆特-霍利關稅法》那學到一課,即使經濟再不景氣,也應繼續擁抱自由貿易。
當然,這并不是說下任總統的決策無關緊要。在過去219年間,美國經濟的規模在43任總統手中大大擴張。不管主政的是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不管是激進的改革者還是延續傳統的保守派,他們的一些為人熟知的政策確實會在短時間內對經濟帶來影響。“反面教材”有:托馬斯?杰弗遜1807年的《禁運法案》,尤利西斯?格蘭特在黃金問題上的失策,而“胡佛新政”更是干脆讓共和黨此后20年里都進不了白宮。當然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新總統在上任第一年就為任期內的經濟政策成功打下基礎,比如里根和小布什的減稅以及克林頓1993年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華盛頓戰略和國際投資集團的執行董事湯姆?加拉格指出,奧巴馬或麥凱恩上任后應優先考慮更換一名美聯儲主席。這也許是樹立新政的標志性運作,不過現實告訴我們,前任總統的經濟政策依然在起作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者本杰明?弗里德曼表示,尼克松首個任期里的價格調控政策幫助其順利連任。“但這些調控政策逐漸成為抑制通貨膨脹政策的替代品,卻又成為一系列失敗的、并最終導致發生嚴重通脹災難的開始。”
而且,奧巴馬和麥凱恩給出的大量關于經濟的承諾根本不會輕易實現,因為這可能遭到國會的刁難、相關產業的反對、經濟突發事件的威脅、政府財政預算的制約以及整體宏觀經濟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
人們應該明白,完全指望總統的個人力量是不切實際的。目前最嚴峻的挑戰也許不是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一落千丈的房價,而是消費者信心達到16年來的最低點和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國家走錯了方向。當美國消費者情緒低落時,他們就不愿意花錢、投資和冒風險。
不過歷史也證明,總統能夠提高民眾對經濟的信心。想想羅斯福說的“恐懼沒有什么可怕,除了恐懼本身”,以及老布什的“我要告訴你們,我真的關心”……總統可以起到打氣筒的作用,只要在發表激昂演說的同時拿出實際行動。羅斯福1933年的爐邊談話伴隨著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實驗,其中大多數都奏效了。而里根如果當年沒有通過減稅來實際刺激經濟,他也不可能任滿兩屆總統。(環球周末工作室/ 麥道 董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