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7日報道:29年前,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簽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兩個曾經的戰場仇敵擯棄前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序幕就此拉開。
今晚,福田赳夫的長子,日本第91任首相福田康夫將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中方對福田首相此次訪華予以高度重視。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將分別會見福田,國家總理溫家寶將同福田進行會談。
福田首相在啟程前往中國之前,接受了來自新華社等中國駐日媒體的專訪。福田表示,訪華期間他將就構筑兩國戰略互惠關系,以及如何通過雙方合作對兩國乃至地區做出貢獻等問題與中國領導人進行具體協商。
福田希望:進一步推動日中兩國關系,使明年成為日中關系取得飛躍發展的一年,將兩國關系提升到一個新階段。
肩負新的歷史使命
其實,中日關系得以改善始于去年秋天。當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訪華,此舉打破長達5年之久的日中對立局面。此前,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執意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日中關系曾降到冰點。
今年4月,中國總理溫家寶回訪日本,日中關系逐漸轉暖升溫。
22年來,中國國家領導人首次在日本國會發表的演講中,溫家寶總理勾畫了一幅中日關系的美好遠景。
他在演講中說到:我們的目標就是把中日關系推向新的歷史階段,實現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
福田首相告訴中國記者:日中關系正朝著互惠互利的方向發展,通過相互合作,日中兩國的發展都會更加順暢。
福田還提到:積極的日中關系不但會使兩國受益,更重要的是它關系著亞太地區的繁榮與穩定。所以兩國人民更應該攜起手,為創建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日本Seven 銀行的行長安齋隆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對于已經進入了人口減少和少子高齡化時代的日本來說,如果加強與中國與亞洲的連帶關系,對于今后日本的經濟發展是極其重要的。”
安齋隆表示:如果兩國在能源節約和環保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共同應對的話,那么我們將很難預想將如何維持經濟的穩定發展和人民的健康。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日中、亞洲將如何發展以及世界的存亡都取決于日中兩國間的連帶互助關系能否擴大和推進。”
“福田首相也是謹記著這項歷史使命而努力著。”
與中國淵源很深
福田首相緊湊的訪華日程顯然是被精心安排過的。在華期間他將訪問天津沿海開發區和孔子的故鄉曲阜。天津市與日本的經濟關系密切,很多日本大公司如豐田、日本三井住友銀行有限公司在那里都有巨額投資;而參觀孔廟則展示了中日兩國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
福田曾談到,“孔子的儒教對日本和中國都有很大影響,我非常希望能親自去看一看。”
對日本社會有著深入了解的中國國際問題專家王嵎生在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指出:福田首相參觀孔廟之舉是加深兩國文化交流的一個良好契機。
王嵎生繼續說到“對儒家學派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升雙方的理解與信任。從而推動雙邊關系更健康的發展。”
與小泉時代的不顧及中國人民情感,執意參拜靖國神社,和安倍時期不說“參拜了還是沒有參拜”的模糊方式相比,福田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對華政策。
福田首相在近期接受CNN采訪時表示:中國沒有侵略他國的意圖,“中國威脅論”是站不住腳的。
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他表示:中國的發展對日本和其它國家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福田在競選自民黨總裁兼首相過程中曾明確表示如果當選,將不會在任內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
安齋隆指出:小泉當政時,圍繞靖國神社問題,日本和中國的關系惡化(2003年8月),福田雖然身為擔當著日本危機管理重要角色的官房長官,卻依然訪中,可以想象他當時是何等地想阻止日中關系的惡化。其后,他辭職離開小泉內閣(2004年5月),這也正是由于在圍繞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外交問題上,他和小泉的想法大相徑庭吧。
福田的對華政策是他亞洲外交策略的一部分。他奉行保持日美同盟、推行對亞洲外交的平衡的政策。
安齋隆認為:正是豐富的人生閱歷造就了福田沉穩的性格。他是政界中一個擁有卓越平衡感的人。這不僅使他在國內反對黨中得到支持,也使他的外交政策贏得贊揚之聲不斷。
“當上首相后,雖然面臨著來自各個團體、國民層的種種要求和壓力,但是只要是和中國及亞洲政策相關的問題,他總是得到壓倒性的支持,所以他當政時,沒有出現如小泉、安倍時期那樣國民看法涇渭分明的言論。”
福田康夫放棄了在石油公司的工作,50歲時步入政壇,成為他父親福田赳夫的秘書。福田赳夫參與修訂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工作,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了積極的貢獻。
1977年,當前中國駐日本大使符浩首次會見福田赳夫時,他驚奇的發現這位當時的日本首相竟用中文和他打招呼。福田赳夫說,他已經學習中文八年之久了。
他們如老友一般暢談,福田赳夫告訴符浩,他的名字就是從一部中國古代作品中得來的。
符浩回憶到:福田赳夫首相向我表達了簽訂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誠意。他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委任了積極支持條約簽訂的內閣官房長官園田直為外務大臣,負責此項事宜。
擁有“卓越平衡感”的日本首相能做些什么?
朝日新聞社論主編若宮啓文在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表示:“福田康夫和中國是有著很深的淵源的。不僅僅是中國,對亞洲的認識也許也和他沉穩成熟的性格有關。”
若宮繼續說到:不能單純的把福田的“家族”看作“親中”。 因為重大的政策總是根據時事的變化而決定的,個人情感從中起不了多大作用。
若宮啓文剛剛出版了《和解與民族主義》的漢譯本,解讀日本政界二戰后如何面對亞洲。他認為因為日本國民中的多數已經對小泉時代的對立厭倦了,所以福田首相的對中政策才受到了歡迎。
他認為:“雖然對中政策并不是首相當選的直接原因,但是它肯定給了人民安心感”。
日本外務省近期的民意調查顯示:80%的日本民眾支持改善同中國的關系。
“如果中國東海油田等懸而未決的問題能夠順利解決,日中關系大幅度好轉的話,那么福田首相的影響力將會加大。”
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福田首相還提到:訪華期間他希望與中國領導人就日中關系的前景和東海資源開發等問題,以及朝鮮問題、氣候變化等兩國在地區與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課題進行討論。
當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到:中國希望與日本在東海石油開發問題上展開進一步對話,并表明了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
現在,全世界的眼睛都聚焦在這位擁有著“卓越平衡感”的日本首相身上。關注他能否進一步加深中日兩國的相互理解并合理解決兩國間存在的敏感事宜。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金熙德指出:福田將給“戰略互惠”(安倍任期內倡導的對華政策)賦予哪些新內涵,提出何種更高、更新的概念,對“價值觀外交”將采取何種態度還是未知數。換言之,他能為中國做些什么?
“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
(特別鳴謝日本言論NPO組織對此篇文章的貢獻)
(《中國日報》記者 焦曉陽 李瀟堃 編輯 王薇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