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近日,“伊拉克變成世界最大難民輸出國”,“伊拉克難民悲劇令每個人的心流血”等使人震憾、催人落淚的新聞標題出現在阿拉伯媒體上,引發這番評論的是有關難民事務的國際組織發布的若干數據。有數據稱,今年以來每月有6萬多伊拉克人背井離鄉或逃往國外淪為難民,目前伊拉克境內外的難民總數有可能達到420萬。昔日的富庶強國變成了最大難民輸出國給世界帶來什么警示呢?
![](../../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70928/001320d1219e086692b307.jpg)
這是2006年10月11日,一名伊拉克兒童在卡爾巴拉從志愿者手中接過食物。
![](../../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70928/001320d1219e086692b308.jpg)
警示之一,戰爭最大的受害者是平民百姓。伊拉克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占已探明世界總儲量的14%,天然氣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2.4%。相當一段時間以來,石油價格一路攀升,目前每桶已突破80美元。其實,僅靠石油收入就可以使人口不足3000萬的伊拉克躋身世界富國行列;而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美索不達平原有大片可以耕種的農田,水利資源豐富,基本可以滿足伊人民的生活需要。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薩達姆政權1980年發動了與伊朗的戰爭,歷時8年;1990年發動了入侵科威特的戰爭,之后伊拉克一直遭受國際制裁;2003年美國又未經聯合國授權發動了對伊戰爭。近30年來伊拉克是在戰爭和制裁中度日,工農業及基礎設施毀壞殆盡,失業嚴重,許多家庭無固定收入來源,這應該是造成420萬內外難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70928/001320d1219e086692b309.jpg)
8月28日,在伊拉克什葉派圣城卡爾巴拉,滾滾濃煙從街道上冒出。伊拉克警方當天在卡爾巴拉與武裝分子發生激烈沖突,至少造成52人死亡,206人受傷。當日,數以萬計的什葉派穆斯林來到卡爾巴拉參加朝覲活動,紀念什葉派第十二伊瑪目的誕辰。新華社/法新
警示之二,教派沖突、內亂不息禍國殃民。伊拉克是個多民族多教派的國家,阿拉伯人約占總人口的73.5%,庫爾德人占21.6%,其余為土耳其人、亞美尼亞人、亞述人、猶太人和伊朗人。庫爾德人歷來與政權不和,一直謀求自治甚至獨立,其內部又分為三大派,內斗不斷。伊居民中95%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約占54.5%,其余為遜尼派。薩達姆時期是遜尼派當政,薩達姆曾對庫爾德人和什葉派進行過殘酷屠殺和鎮壓,使得庫爾德人與阿拉伯人、遜尼派與什葉派矛盾尖銳,積怨甚深。目前伊拉克各派反美武裝與美國駐軍的沖突,兩大教派之間、甚至每個教派內部的沖突都仍在繼續,暴力和恐怖襲擊事件不斷發生,政局始終不能穩定,百姓無法過上正常生活,紛紛到國外或國內相對安全一點的地方避難。
![](../../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70928/001320d1219e086692b30a.jpg)
5月13日,伊拉克士兵在首都巴格達的塔季美軍基地列隊手持美國軍隊發的新步槍。當天,美國軍隊向伊拉克軍隊分發了800支M-16和M-4步槍。這是美國對外軍售計劃的一部分。新華社/路透
警示之三,外國武力推翻一國政權后患無窮。在當今國際政治中,國與國的關系多為利益所系。阿拉伯世界輿論多傾向認為美國2003年入侵伊拉克有兩個最主要原因,一是瞄準了伊的石油,二是薩達姆政權對美國稱霸世界構成威脅。實際上美國占領伊拉克4年來不僅沒有解決原來的民族和教派沖突,反而增加了新的不穩定因素。據報道,美國每月在伊的軍費開支高達120億美元,這么一大筆錢只是用來維持美軍在伊的存在和所謂維持伊的治安,沒有多少能力向伊提供經濟援助,幫助恢復生產與建設。客觀地講,現在伊拉克的事務不是伊拉克人說了算,而是美國人說了算,美國現在是伊拉克事務的真正主宰。那么造成420萬難民的責任記在美國頭上也不算冤枉它。前不久美國宣布,未來10年將向以色列、埃及和海灣國家提供63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主要用于購買美國的武器。用美國軍援購買美國武器是用于殺人或自衛,而多給伊拉克一些經援卻能夠創造就業機會,拯救伊拉克人性命,避免更多人淪為難民。美國對前者是如此慷慨,對后者又是如此吝嗇,說來令人可嘆可悲!
眼下美國準備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的傳聞在中東地區盛傳,但愿在伊拉克發生的悲劇不要在伊朗重演,歷盡滄桑與苦難的中東需要的不是流血與沖突,而是和平與穩定!
(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于毅)